第07版:民族作家
3上一版  下一版4
 
花儿在这里芬芳绽放
高贵的海鸟总是形单影只(组诗)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3年3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花儿在这里芬芳绽放

□ 丽 君(壮族)
 

我是一名帮扶干部,在带领帮扶对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将娇弱炼成剽悍,让花儿绽放成最美丽的民族团结之花。

我开展帮扶工作的村庄,条件不算差,有水有田。只是群众脑瓜子不活络,种养殖业单调。我到村子开展帮扶工作后,在国家好政策的帮助下,带领大家种优质玉米,并套种优质黄豆、黑豆等,提高亩产量;种优质水稻、优质青椒、优质冬瓜等等;鱼塘里养鱼,鱼塘上养猪,搞立体养殖……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带领群众种出的玉米金灿灿的像金元宝,大米像一粒粒圆滚滚珍珠,青椒像一盏盏翠绿的灯笼。种的粮食蔬菜,养的鱼羊猪牛,“颜值”高,卖相好,自然卖出了好价钱,大家的腰包也鼓了起来。破旧瓦房倒下来了,小洋楼像雨后春笋似的拔地而起,群众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笑开了花。

就在大伙儿兴高采烈的时候,我发现了不和谐的音符。

那天我和阿庆嫂在聊天。有一名面生的小媳妇走过我们身边,先是羡慕地偷偷盯着我们聊天,被我们察觉到后,就从鼻子里哼了一声,扭着屁股走了。阿庆嫂告诉我,这是村里新嫁过来的媳妇,广东人,汉族。“大汉族看不起咱壮族。”阿庆嫂叹了口气。

我想想不对呀,就算人家是汉族,广东人一向热情好客,决不会看不起人。果然,我一了解,原来是语言乌龙造成的误解。

小媳妇热情好客,嫁过来不久就大摆长桌,招呼村里的媳妇去她家吃喝。那天,她做了水饺点心,一高兴,就飚了她的“母语”——粤语(也叫白话)说:“吃水饺。”粤语说的吃水饺,壮语听起来就像是说“去睡觉”。很不巧,村里大多数媳妇的母语都是壮语,一听就不舒服,觉得还没吃尽兴,就被赶回去睡觉了。恰在这时,有个妇女说新民话,新民话听起来也像粤语,小媳妇一听就两眼放光,一副“他乡遇故知”般激动,欣喜地用粤语问:“你在说白话?”你在说白话,壮语听起来就像是说:“你在说癫话?”说人家说癫话,那是极其不尊重人。是啊,好端端的,谁愿意被说自己是个癫疯之人,在说癫话呢?说新民话的那个妇女当即就不高兴了,眼睛瞪得铜铃般大:“你说啥呢?谁在说癫话呢……”场面几乎一度失控。

其实,说真的,粤语和壮语,壮语和新民话,还有瑶语等等,音调、意思大相径庭,大家交流起来就像鸡同鸭讲,时间一久误会越来越大,这不利于团结。

既然是语言障碍,我就对症下药,在村里普及普通话。因为我了解到,村里最低学历是小学毕业,而普通话其实人人都会说,交流起来方便快捷。“这下,肯定行!”我在心里默默地想。

然而,我过于乐观了。

村里媳妇说惯了壮话,突然让她们时刻操普通话,举步维艰,她们觉得太难为情了。那天,我训练阿庆嫂说普通话,她先是涨红了脸,嘴巴开合了几次,结果硬是发不出音来!我恨铁不成钢,于是要求大家平时交流必须说普通话。不说普通话,一切免谈!

经过磕磕碰碰,村里说普通话成了习惯,广东嫁来的小媳妇也很快融入当地。

村里土地肥沃,风景秀丽,还盛产各种天然绿色的农产品。那名广东嫁来的小媳妇年轻,脑瓜子活络,她自己在淘宝上开有店铺,将自己家的土货在网上卖得挺火。

转眼间到了2018年。这一年,正是网络短视频红火的时候,平时“机不离手”的小媳妇通过拍摄短视频的形式让自家的淘宝店铺更有特点,扩大了店铺产品曝光度。小媳妇拍摄的镜头画面里,葱郁的山林、潺潺的溪水、神秘的岩洞等自然风光显得静谧安详;小媳妇在村里烹饪当地特色食品的场景则显得十分灵动;她两个可爱的小千金,也不时客串“出镜”,增加了许多趣味……美丽、原始、天然的乡村生活图景吸引了大量网友观看,每则短视频都获得了非常大的点击量。

小媳妇会玩抖音、视频号,还会直播带货啥的,我知道这个信息后,就找到小媳妇,让她做个领头羊,带领全村妇女在网上卖货,大家共同致富奔小康。

小媳妇一听欣然点头答应。其实和大伙儿打成一片后,她也想帮助大家,因为“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说干就干,她帮大家在抖音、视频号、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免费直播带货。将村里的绿色生态土货花生、山药、黄豆等销往全国各地,村里再也不愁生产的土货“养在深闺人未识”。

一次到村里收农货,小媳妇见到了传说中的科哥。科哥只有一只手,却用一条胳膊养活一家人。小媳妇很感动,想方设法帮助他卖掉粮食。通过小媳妇的直播带货,科哥有了不错的收入。他每天收了豆角西红柿就拿过来送给小媳妇,自己却舍不得吃。这让小媳妇很感动,觉得辛苦也有了更多的价值:自家小小的店,成了村里人生活的希望。

就在村里各方面都渐入佳境时,又有不和谐的声音出现了。这回是一条裙子惹的祸。

张爱玲说过:“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不同的穿衣风格,个性也不一样,这在林家二婶三婶这对妯娌身上,特别明显。她们一个喜欢壮服,一个喜欢汉服。

林二婶是四川成都人,林二叔去四川成都读书,顺带将林二婶“拐”回了广西。

四川出美女这话不假。林二婶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那双湖水般清澈的眸子,以及长长的、一闪一闪的、又卷又翘的睫毛。笑起来的时候,两片薄薄的嘴唇在笑,长长的眼睛在笑,腮上两个浅浅的酒窝也在笑,真是万般风情绕眉梢。

林二婶喜欢穿汉服。有的是纯粹的汉服,有的是改良后的汉服。无论什么衣服穿到她的身上,总是那么端庄、美丽。真是花丛中的蝴蝶,百合花中的蓓蕾。

林二婶长得俏,嘴巴又像抹了蜜一样甜,深得林家上下的喜欢。后来,林三婶嫁到了林家,家里就变了。

林三婶喜欢壮服,特别看不惯林二婶穿汉服。每次见到林二婶,总是嘲讽一番:“哟,不注意看,以为咱家来了尼姑呢!”有一天,林二婶穿了一条时尚的牛仔裙,林三婶又像机关枪一样“噼哩啪啦”扫射过来:“哟,今天不做尼姑了,改当西部牛妹了?”

林二婶的脾气本来是很好的,但时间一久,也经不住林三婶经常这样冷嘲热讽,偶尔也会回一句:“你以为你穿的壮服好看吗?像个黑寡妇。”林三婶喜欢穿黑色壮服。她人长得又有点黑,看上去是有点像黑寡妇。就这样,两人唇枪舌战,家里时常战火纷飞。

家和万事兴。如今村民生活越来越好,可不能因为衣服搞不团结。怎么办才好呢?

于是,我想到了旗袍。

旗袍是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也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对,就让二婶三婶穿旗袍!

心动不如行动。我很快就上淘宝淘回了两套旗袍连衣裙,哄着骗着让林家二婶三婶都穿上。

没想到二婶三婶一穿上旗袍,立马就爱上了,觉得穿旗袍“有风骨不失妩媚,典雅而不失灵动,触感凉爽自在”。

因为喜欢,两人还在工作之余,携手开了一间旗袍工作室,醉心于旗袍的设计与改良。镇里的领导听说后,派技术人员来帮助二婶二婶。在各方的帮助和两位婶婶的努力下,她们的旗袍工作室如今经营得风生水起,在网上也好评满满。

现在,在我帮扶的村里,壮汉瑶等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其乐融融。那真是“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到今年,我在村里摸爬滚打了近十年,青春都献给了这片火热的土地。近十年的奋斗,村庄渐渐丰满,泥土更加芳香。

而我,也感觉自己从一只绵羊蜕变成了一匹狼,剽悍无比。

狼的狠劲不在于整天“嗷嗷”叫,而在于它对目标的孜孜不倦的追求、静行和突破。人生状态中,最酷的姿势永远是向前奔跑,下一个十年,我决心带领村民继续奔跑,跑着跑着,就跑到了春暖花开的彼岸。

【作家简介】

丽君,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南宁市优秀作家,先后在《人民日报》《北京文学》《诗歌月刊》等全国各级报刊发表300多万字的作品。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