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瑶族自治县六也乡中心小学鼓声轰轰,起舞欢歌。舞台上,一位老者带领一群身穿民族盛装的学生,手执两根鼓槌,应声起舞,只见他们正面打、侧身打、抬腿打、翻身打、转身打,有时打鼓心,有时打鼓边,有时两根鼓槌互相击打。他们活灵活现的表演赢得了台下师生们阵阵热烈的掌声。这位老者就是大化六也乡壮族铜鼓舞第六代非遗传承人周国英,现年64岁。
周国英从小拜师学艺,铜鼓舞表演技艺精湛,多次带队参加区、市、县举办的非遗展演,并屡次获奖。每逢重大民俗节日,他经常受邀到县内各乡镇各村屯进行表演。说起周国英的铜鼓舞表演,十里八乡群众个个竖起大拇指,对他赞叹不已。
“2009年,我开始向周边群众和在校学生传授技艺,至今学生己有1000多人,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学习铜鼓舞,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代代传承下去。”周国英说。
六也乡壮族铜鼓舞起源于清朝中期,至今已有将近500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河池大化、东兰、凤山、巴马一带的壮族村寨。原是六也乡壮族人民每年春节期间用于祈福时所跳的舞蹈。每年农历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家里有传世铜鼓的群众把铜鼓摆到街上指定地点,大家一起敲响铜鼓,一起跳起欢快的舞蹈,一起祈祷上天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六也铜鼓是我们壮族的非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我一定跟周老师好好学习,将非遗文化发扬光大。”六也乡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蓝肖玉说。
如今在周国英的鼓励和带动下,当地越来越多年轻人积极参与到学习铜鼓舞当中来。周国英兢兢业业、不辞辛苦、亲历亲为,得到了当地群众和一些院校的认可和好评,2013年3月至今应邀在六也乡中心小学传授铜鼓舞技艺,2022年9月至11月,受聘于广西现代技术学院教授壮族铜鼓舞。
多年来,他还积极带队参与区、市、县的各种非物质文化展演的演出及比赛,屡获嘉奖。2008年10月,带队参加大化瑶族自治县第二届农村文化艺术节荣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一等奖;2011年12月,带队参加河池市第十二届铜鼓山歌艺术节荣获民间舞蹈类一等奖;2013年8月,带队参加首届广西青少年“江南水街杯”才艺大赛总决赛荣获二等奖,并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2013年10月,参加河池市第十四届铜鼓山歌艺术节荣获非遗展演二等奖;2015年12月,参加河池市第十六届山歌铜鼓艺术节非遗展演荣获一等奖;2018年9月,受邀担任第十九届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开幕式文艺晚会编导。
“老祖宗留下来的民族非遗文化不能丢,它是我们的根、我们的精神灵魂,要代代传承、代代接力,把壮族铜鼓舞非遗文化传播得更远。”周国英对学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