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重走于公古道 振兴仫佬乡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2023年3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走于公古道 振兴仫佬乡村

□ 本报记者 何宗威
▲1785年代理罗城知县的金岳为前任于成龙题写“于公旧治”摩崖石刻。
▲2月26日,于成龙罗城廉政文化研究课题成果发布会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举行。
 

2月25日,由在京及在邕专家、媒体记者等组成的参访团队一行30多人,驱车前往位于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县城东北部约10公里的小长安镇双合村,观仰“于公旧治”摩崖石刻,参拜于公住过的“汇源寺”,瞻仰于公为方便群众歇息而搭建的“于公亭”,并踏访于公走过的“于公古道”。

“于公”何许人也?

“于公”就是清朝罗城知县于成龙。

清顺治18年(公元1661年),时年44岁的于成龙从老家山西永宁州(今山西吕梁市方山县)赴任广西柳州府罗城县知县,历经三个半月的跋涉到达柳州府,经融安走水路到罗城,再从唯一通往县城的道路——牛毕至双合村小道赶赴衙门履新。

于成龙任罗城知县7年,他勤政廉政、爱民如子,造福一方百姓,因而赢得罗城世代百姓的崇敬爱戴与永久怀念。

流芳千古,“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

明末清初,于成龙初仕罗城。当时,罗城刚刚经历20多年的战乱,兵灾匪猖,田地荒芜,瘟疫横行,民不聊生,整个县城只有6户人家,衙门也只有3间破茅屋。在于成龙之前,清朝廷已经派出两任知县,其中,第一任因治安混乱被土匪打死,第二任因条件恶劣落荒而逃。

然而,面对着如此危险和艰难的处境,于成龙没有退缩。他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恢复当地的社会秩序,以及重树官府的权威和形象。当时罗城县内既有汉族定居,也有仫佬、壮、瑶、侗、苗等少数民族聚居,困扰当地民众的既有盗匪横行的不测,也有不断恶化的民族冲突和愈演愈烈的宗族械斗。于成龙经过一段时间的察访,基本确定匪患、民族矛盾和宗族矛盾是当地三大害。为根治这三大祸害,他决心以霹雳手段,通过乱世用重典的方式整肃境内治安。对如何处理于民族地区的稳定问题,于成龙认为,在动乱时期不能只依靠征剿镇压,而应该多用和平的招抚手段,加强沟通和交流来缓和民族矛盾。至于和平时期的民族政策,于成龙认为,少数民族对于孔孟之道和诗书礼义可能稍有欠缺,但是这些都可以通过发展教育补救,地方官对少数民族同胞应该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认真细致地工作一定会有好的效果。

经过大刀阔斧施政改革,实行“编保甲”剿匪平乱、“革大耗”惩治腐败、“禁盗贼”安定社会、修建道路及开办公学等一系列举措,使得罗城县在几年内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广西罗城是于成龙初仕之地,他曾自称“一生得力,在令罗城。”当罗城知县7年后,历任四川合州知州、湖北黄州知府、福建按察使和布政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等职,以卓有成效的政绩和清苦克俭的一生,得到了普通民众、上级官员的普遍赞誉,被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流芳千古。

坚定为民理念,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修为

于成龙成长于明末清初的朝代更替时期,作为山西“副榜贡生”的他,早年不能得志。但他能正确面对改朝换代的现实,忠于朝廷的信仰不变,“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情怀不改,能在封建官场上卓尔不群,始终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坚守清廉本色。

44岁时于成龙受朝廷委任到罗城任知县,他不顾亲友劝说,欣然千里迢迢长途跋涉,到偏远落后、战乱未止的罗城任职。更难能可贵的是,从北方汉族地区到一个语言不通、风俗习惯差异巨大的少数民族地区任职,而且一待就是7年时间,期间的辛酸常人难以想象。

正是坚定地忠于各族群众的理想信念支撑着他,使他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百姓公认的卓越功绩。忠于人民,是生活在封建皇朝时代的于成龙所坚守的底线。

发掘于公廉政文化遗产,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2022 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 明确了“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是廉洁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

2023年2月26日,由罗城县委县政府举办的于成龙罗城廉政文化研究课题成果发布会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举行。此次于成龙罗城廉政文化研究课题成果发布会,正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要求,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推动中华优秀廉政文化创新发展。

在发布会上,在京和在邕专家就于成龙罗城廉政文化研究课题畅所欲言。

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自治区党校基地办公室主任、研究员 何成学:

于成龙罗城廉政文化建设这个课题的研究是罗城在2021年11月作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40周年庆典的一项重大文化项目来推进,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廉政文化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以罗城作为“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的初仕之地为切入点进行见考研究。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于成龙罗城廉政文化,就是要充分运用宝贵的历史经验建设海晏河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副书记、研究员,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秘书长 薛伟江:

于成龙罗城廉政文化的建设,是在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和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等系列重要战略方针的背景下展开的,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 祝彦:

于成龙罗城廉政文化研究课题成果体现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修改通过的《党章》指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于成龙罗城廉政文化研究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课题研究对于加强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性作用。

广西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 陈立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如何挖掘好、整理好、研究好于成龙在罗城的廉政文化史料,总结提炼其特点启示与当代价值,是新时代党建工作者、文史工作者的责任使命,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要求的具体举措。

自治区决策咨询委专家、广西社科院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吕余生:

我们在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中,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廉政建设思想精髓和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实践,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的中国特色和文化底蕴,不断夯实其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这样廉政文化建设才能根深叶茂。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李山峰: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于成龙廉政文化研究课题组通过整理、挖掘、研究于成龙廉政文化史料,提炼出于成龙廉政文化建设的三大特点:崇德教化、担当作为、立规明矩,这三个特点启示我们崇德教化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担当作为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立规明矩是廉政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从中汲取现代精华,就能做到以古鉴今,古为今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宋月红:

于成龙以廉吏盛名,在清代罗城县知县任上道德教化民众,发展生产、革除弊政,使民众安居乐业,其清廉有为的形象为后人所称道,于成龙为政所彰显的、罗城因于成龙而拥有的廉政文化资源,对于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历史启示和借鉴价值。

借力廉政文化遗产,振兴罗城仫佬乡村

2022年9月3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深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于成龙廉政文化展示馆以及小长安镇大风岭中草药产业基地调研指导工作,为罗城更好地推动清廉罗城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指引,提振了罗城发展的信心决心。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河池市东部,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九万大山南麓,全县总面积2651平方公里,辖7镇4乡142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39万,有仫佬、壮、汉、苗、瑶、侗等12个民族,其中仫佬族人口13.65万,占全县总人口的35%,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

罗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风情浓郁,生态优美,仫佬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仫佬族依饭节、仫佬族古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3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罗城人经过8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全面胜利。2020年11月,罗城如期实现整县整族脱贫摘帽,全县累计有82个贫困村出列、12.17万贫困人口脱贫。

2016年5月26日,40集电视连续剧《于成龙》罗城戏份开机仪式在罗城小长安镇龙腾村大勒洞屯举行。电视剧通过讲述于成龙的为官经历,生动诠释清代名臣于成龙“待民要宽、勤政清廉、治吏当严”的为官主张,弘扬他“以民为本、敢于担当”的为官精神,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铮铮铁骨、廉能并重的廉吏形象,再现这位“吏者之师”的感人风范。

罗城紧紧依托于成龙这一廉政文化名人,建设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打造于成龙廉政文化品牌,先后建成了于公廉政文化园、成龙湖公园、于成龙廉政文化展示馆、廉政图书馆等廉政文化项目,重修“于公亭”和成龙古道,着力打造“全国廉政教育基地”。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用好用活于成龙廉政文化资源,罗城在打造于成龙廉政文化展示馆、成龙湖公园、于成龙古道、于公亭、于成龙影视基地等设施基础上,将廉政文化、红色文化、仫佬文化融合发展,谋划一批新的硬件和软件项目,形成一条文化旅游产业链。

近年来,大勒洞屯坚持“保护与利用、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理念,积极探索“保护古迹+旧村改造+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突出仫佬族文化特色,树立民族文化品牌,努力打造一个自然朴素、清幽闲适、有文脉传承的生态文化旅游新农村。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