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鞭舞,亦称钱尺舞,是玉林等桂东南地区典型的传统民间舞蹈,是南迁汉族文化与本土壮、瑶文化融合的产物。主要运用以钱鞭为主要道具的基本舞步,由舞者边唱边舞,通过手打、肩拱、脚踢、头顶、腿磕、肘碰等动作,有节奏地舞动钱鞭,并不断敲击四肢、肩、背、腰等部位,击打出节奏的清脆的响声,加以壮族舞蹈的凤凰手和跳点步,汉族舞蹈的兰花指与十字步,节奏欢快、内容丰富。其因规范流畅、大方独特的舞蹈形式,能有效的与其他文化展示展演活动相融合,被广泛运用到各种喜庆丰收、祭祀祈福等民俗活动中。钱鞭舞集民俗性、娱乐性、健身性为一体,极具桂东南韵味,2016年已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当地民间流传古代有放羊少年呼娃,得到牧主的赏钱后,将赏钱拴在牧羊鞭上,前后左右挥动时发出“锵锵”的喜悦之声,并配以欢快的歌谣与跳跃姿态,得到人们的广泛模仿。自20世纪50年代起,钱鞭舞就以其步伐欢快、粗犷奔放等特点,深受岭南人民的喜爱,并日渐成为当地人民向往幸福、追求精神满足的一种风尚。
钱鞭以竹竿(钢管)为主体,两头各穿洞后串入16颗铜钱而制,铜钱寓意吉祥如意、和谐包容,绑上五彩布条,配合舞蹈时会发出“锵锵”的响亮脆耳之声,节奏十分明快。以前使用单鞭,后改为现在的双鞭,并一直沿袭至今。舞蹈共分出场舞与和谐舞两种套路,以反映挑担、插秧、晒谷等生产劳作场景的舞蹈动作为主。出场舞为挥鞭、起鞭,右脚先引大迈步进,打圈圆场,接着手持钱鞭,分别以拍、点、翘、抛、打、跳等方式打手心、打左右肩膀、点脚尖、正打左肩、而后抛换钱鞭,重复上述动作,后侧打左脚心,随即向后翘起左脚,凌空跳跃后再打左脚心,共9拍舞步。和谐舞即在舞蹈时手持钱鞭,以拍、推、扛、打、跳方式打左手心、左手推、打左右肩、打左脚心,跳跃向后翘起左脚、打左脚心,共6拍舞步。舞蹈题材主要表达喜庆丰收、祭祀祈福、爱情婚姻、生产劳动等丰富内容。舞者身着亮丽服饰,面露微笑,以二胡、锣鼓伴奏,配以当地特有的桂南采茶曲调《十打歌》,歌词寓意吉祥,舞步欢快,规范整齐,舞姿潇洒大方,动作形象生动,流畅自然,带给人欢快、愉悦、喜庆的视觉享受。
钱鞭舞是桂东南文化的瑰宝,是反映群众心声的艺术载体,舞蹈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热爱和推崇,有较高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近年来,根据传统钱鞭舞创作的群众文艺节目受到广泛关注。2018年,《钱鞭舞·庆丰收》参加了“奋进新时代壮美新广西”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群众文艺表演,呈现出民间传统庆丰收的宏大、欢乐场面。2019年,《丰收乐》参加“我和我的祖国”——文化新生活玉林市优秀广场舞展演活动,以生生不息的艺术生命力传承和发扬桂东南优秀传统文化,在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图片由玉林市群众艺术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