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举家团圆,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串不完的亲戚,拜不完的年。不同地方,通过不同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传递着浓浓年味,其乐融融。我印象中最富有情趣的年味,莫过于大年初一的晨读。
大年初一,随着五更鸡鸣,新年的第一缕晨曦破晓而出,辞旧迎新的爆竹声便在村子里连环响起。此家鞭炮响,彼家呼应,霎时鞭炮声大作,整个山村沸腾了。等到爆竹声渐渐稀疏,便从家家户户传来琅琅的读书声,像争先鼓鸣的蛙儿,似有交响乐队演奏,在山村里不断回荡,经久不息。
我问父亲,为何一定要在大年初一破晓时分读书?父亲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这天早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养成好习惯,就像扣好了第一粒扣子,今后一顺百顺。此外,清晨空气新鲜,精力充沛,读书容易记住。
记得有一年大年初一,报晓的公鸡还在梦乡,父亲早早起床,煮生蒸腊,插香满酒,所有门栏都粘贴新年红,祈求来年人畜兴旺。母亲则到河边挑水,寓意新年财源滚滚,盆满钵满。我和姐姐弟弟在父亲摆好的方桌前开始读书,高年级的姐姐,读着《再见了亲人》的章节:“小金娃,不要哭,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怎么?心里难过,唱不起来?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姐姐读得认真流利,声情并茂,眼里还泛着泪花。年幼的弟弟,心不在焉,时而握笔在书本上乱写乱画,时而托起好奇的脸蛋,神情专注地望着姐姐。
“哥,刚才有一家的鞭炮响声很久,我们打手电筒去捡炮头吧?”炮头就是引线未燃掉的哑炮。弟弟突发奇想,悄悄对我说。这时,母亲似乎有所察觉,催促弟弟:“读书,大声一点!”母亲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弟弟噘着嘴,没好气回母亲:“我大声读你又听不懂。”母亲并不生气,抚摸弟弟的头说:“你大声读,我就听懂了。只要努力读书,以后就有钱买鞭炮,买新衣服。”
读书就有鞭炮,读书就有新衣裳,读书可以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母亲的话,点燃了弟弟心中的希望之火,遂打开课本,大声朗读:“大、小、方、圆、多、少、来、去。”“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我们家的读书声,就这样从家门口飞出去,融入村里的琅琅声潮。
的习俗,陪伴我走过学生时代,走过艰苦的年头和激情燃烧的岁月。至今,家乡人破晓读书过大年的习俗依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村里年轻人大多都拥有了大专以上的学历,涌现了不少硕士研究生。穷乡僻壤、山高路远的地方,路变得宽敞了,人也富裕了。这是家乡年轻人奋力读书、拼搏出彩带来的改变。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破晓读书过大年,使我们从小养成了勤读书、爱学习的习惯。每逢大年初一,破晓时分,我便和村里的读书人一样,手捧诗书,呼吸清新空气,倚窗轻声吟诵,求知的愿望,像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深入每个人心中肥沃的土壤,种什么,收获什么。
破晓读书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