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记者新春走基层
3上一版  下一版4
 
癸卯新春“扫盲”忙
记者手记
融水:乡村篮球比赛促进民族团结
隆林:乡村民族文化“闹”兔年春节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3年2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癸卯新春“扫盲”忙
——大化民族村寨妇女识字记
□ 本报记者 韦颖琛
▲1月24日,巴追识字班结业仪式上,老师韦胜开(右三)为获得“学习全勤奖”的学员颁奖。
(受访者供图)
 

过去的1年里,一场民间自发的“扫盲运动”在壮族小村寨巴追屯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1月24日农历大年初三举行的巴追识字班结业仪式上,63岁的韦妈壮和几位姐妹上台领取“学习全勤奖”,人生第一次玩起成语接龙这种读书人才会玩的游戏。

韦妈壮62岁开始学汉字和普通话,以前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现在能读、写2000个字,用普通话进行日常简单交流。第一次拥有同学、第一次写下名字、第一次学普通话……识字班给韦妈壮和她的姐妹们带来许多美好的人生体验,也给巴追注入振兴的力量。

巴追屯位于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乙圩乡巴追村,2020年实现脱贫摘帽,全屯有270人,大部分妇女不识字或只认识少量汉字。

在这些妇女中,一部分因过去家庭经济困难以及受重男轻女观念影响从没上过学,比如韦妈壮,有了孙辈后她就到城里帮孩子带娃,城市生活一开始过得并不顺畅,乘车出行都要子女帮买好票送上车,去买东西什么都看不懂,不会说普通话,难以和别人沟通;一部分因种种原因错失了学习的机会,比如37岁的韦福林,因为要照顾老人孩子,她没有外出务工,目前在家务农,虽然上过学,但认识的字不多,“小时候懒不想学,现在特别后悔。”

因为不识字,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们有的不敢独自乘车外出,有的外出务工找不到理想工作,有的曾遭遇误入男厕所的尴尬,有的甚至连签名都要请人代劳——体验过各种不便和艰辛,识字便成为她们共同的梦想。

韦妈壮的儿子韦胜辉常听母亲提起想学汉字,也不止一次听嫂子、婶婶们说起因不识字闹出笑话,便产生了帮她们圆梦的想法。2021年年底,他和村里的韦胜开、韦华贵等几个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商量,自筹经费办个识字班。

去年农历大年初三,巴追识字班正式开班,第一批共有40个学员,年龄最大的68岁,最小的37岁,老师由韦胜开、韦胜辉、韦华贵、韦桂艳、黄小东等几个年轻人义务担任。大家统一购买了《识字大王》等教材。河池、大化语委、教育局得知学员也有学普通话的需求,便在巴追屯设立了“推普之家”,向学员们捐赠《普通话1000句》等教材及文具,鼓励她们在学汉字的同时学习普通话。

因老师、学员平时分散在各地,识字班采用在线教学的方式进行,老师们轮流录制教学短视频并发到微信群里,用壮语和普通话两种语言进行讲解。老师们每周上两次课,每次教20个汉字、10多句普通话,学员们则跟着视频练习读写并录成视频交作业。

这对零基础的学员们来说并不轻松。部分学员因各种原因放弃了,也有坚持下来的——带宝宝的趁着孩子睡觉的空档学,白天干农活的晚上学,工作白加黑的挤出休息时间学。50岁的韦乜荣在广州一家制衣厂打工,一个月只休1天,几乎每晚都加班,她便利用中午的一点休息时间学,识字班的课一节都没落下。“(作业)难写我也慢慢写,每次都会完成。”

识字班、推普之家虽然不大,却点亮生活,带来信心和力量。经过1年的学习,有人一笔一画写出了自己的名字;有人独自乘车去外地,顺利到达目的地;有人学会了普通话,能和人正常交流了……学习带来的切实改变让她们坚定了继续学习的信念。“只要有人继续教,我就继续学。”韦妈壮说。韦乜荣也对学汉字表现出强烈的愿望:“如果还有这个课,我肯定还要学。”

据韦胜辉介绍,此前因“师资”有限,学员主要是常住巴追的妇女。识字班今年将办第二期,并应村民要求扩大范围,从巴追嫁出去的女儿们也可以报名参加。

老师们都不是专业教师出身,平时工作忙碌,但都对“教课”很上心,针对学员提出的学了记不住的问题,老师们在安慰鼓励大家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改进授课方式。“之前我们以老师线上教学、学员交作业的形式为主,互动相对比较少,以后想增加一些对话、实操的环节,分买菜、乘车等场景来讲,让她们把学到的东西更好地用到生活中。”韦胜辉说。

春节假期进入尾声,巴追识字班的妇女们或留守乡村,或奔赴城市,开启新的生活和学习旅程。一个个汉字、一句句普通话,将聚沙成塔,照亮希望。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