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桂林市象山区流动的少数民族人口与日俱增。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常住少数民族人口3.2万人,外来经商务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5000余人,是自治区较大的回族聚居区,有回族群众近6000人,疫情前每年接待境外穆斯林游客超过15万人次。在这种大背景之下,象山区聚焦经济互嵌、空间互嵌、文化互嵌三项重点,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共同体。
聚焦经济互嵌,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立足各民族文化传统、地域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特点,高位推动美丽象山建设,释放出让各族群众同荣共享的改革发展红利。象山区凭借“两瓶酒、一座山、一处遗址、一座小镇、一个景区、一个接待中心”,以民族品牌工业、民族文旅产业拉动了数百亿元的GDP经济马车。金字招牌“两瓶酒”桂林三花酒和漓泉啤酒均突破困境率先在全市实现疫后正增长,漓泉啤酒年度利税10.78亿元,跻身中国品牌价值排行榜五百强;桂林城徽象山景区品牌效应强劲辐射,拉动七星、伏波、叠彩三山整合销售业绩,成为面向世界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窗口;甑皮岩史前人类遗址博物馆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万年智慧”的历史文化名片;支持市伊协寻求合作资金7000万元,新建穆斯林旅游文化接待中心,填补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对外穆斯林游客接待服务的空白。产业的繁荣为各族群众创设了富余的就业岗位,各族群众已经形成了密不可分的经济共同体。
聚焦空间互嵌,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象山区作为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格局已初步形成。近年来,象山区统筹乡村和城市两个方面,主抓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乡社区和服务管理三个方面,推动各族群众“互融、互助、互亲、互享”。在乡村方面,定期接访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困难群众,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各族群众欢度佳节,切实满足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需求。在城市方面,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做到民族政策宣传到位、弱势群体帮扶到位、入园入学助学到位、经商就业培训到位、矛盾纠纷调解到位、文化活动组织到位、信访内容落实到位;开展“红石榴”社区创建,着力推动相互嵌入式的“红石榴”社区创建,使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广泛开展“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等形式多样的联谊交流活动,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着力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做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子女入学同当地居民同等对待,将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人口同等纳入低保范畴,极大增进了城市各民族群众生活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聚焦文化互嵌,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
象山区依托辖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培训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风景名胜区等资源,定期组织开展“看历史、游家乡、爱祖国”等群众性教育实践活动,让大家从所见所闻的重要史实中,清楚感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组织民族宗教界人士、各族群众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参与“联学+巡听”“学讲践”等活动,讲清讲透党的惠民政策和历史、民族、文化、宗教等方面基本观点,广泛凝聚思想共识;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双创”融合,把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关爱困难群众、捐资助学、政策宣讲、物质帮助、情感引导等有机整合,鼓励引导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团结友爱。推进民族文化和旅游有机融合,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活动,挖掘剪纸、桂剧、油茶等民族文化进景区展演展示,发挥好甑皮岩国家遗址公园、李宗仁官阺、瓦窑小镇、侗情水庄文化项目作用,促进“传播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守护民族团结之根,涵养民族和睦之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谢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