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晚霞
变成了今天的阳光
枯败的心情转入地下
冬季终于被鲜花覆盖
……
山水的表情没有矫饰
恣意蓬勃命运的颜色
——节选自《心中那抹红》中黄鹏的诗歌
《心中那抹红》是今年“喜迎党的二十大”主题征文活动之散文、诗歌的获奖作品结集出版的新书,征文活动由当代广西杂志社、广西作家协会、广西民族出版社、广西民族报社、《广西文学》编辑部联袂举办,组委会从1300多篇来稿中评出60多篇获奖作品,并将之由广西民族出版社结集出版,活动影响大、作品特色鲜明,是一部向党的二十大献礼之作,体现了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政治自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无论散文和诗歌,作者们皆倾情书写,通过对八桂大地的颂扬,表达对祖国、对广西的挚爱深情,其中诗歌作品紧贴现实、描摹广西意象、歌颂广西,有家国情怀也凸显诗歌写作者在主题作品书写上的艺术追求。
“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体悟和深情抒发,主题诗歌写作也因其特殊性,囿于意象和意境的空间延展尤其难以释放技巧,因而在阅读体验上更突出表现在其主题思想上的想象局限性,通读《心中那抹红》中的诗歌作品,正如著名诗人石才夫在《序》中所述“作品题材广泛,主题鲜明,……聚焦八桂大地,……字里行间,那些难忘的回忆,火热的现实,美好的梦想,都生发出感人的力量。”的确如此,这些主题诗歌在创作上对有形意象的运用和讴歌主旋律的科学嵌入、结合方面,为主题诗歌写作提供了文学价值较高的实践成果,同时又能跳出一般的主题写作,紧贴现实歌颂新时代广西,为读者提供了较好的样本和具备一定高度的艺术价值的诗歌作品。
袁刘在组诗《修一条通往幸福的路》里写“环江的路”是“一片红旗在天空里,撑起了一条活着的路”;写“雷村的路”赞颂“路修好后的样子”“看得到阳光灿烂”;“莲花山的路”是“一条通往富裕的路”,通过对“路”的所闻所见直到所思所想,借“路”抒情,现实嫁接情感从而达到升华效果。胡云昌在《紫荆花将柳州城宠上了春天的封面》里将“紫荆花”这一具象铺陈到“我”“爱过的一座城”的相关的物、景、情,并将这些感受向纵深度推动,“春风把所有的花朵团结起来”“一开再开”“一直养在心间”。韦国华的诗歌里用“高炉”“水泥”,李海光的“乡村植物”里的诸多植物,牛依河在《国境线上》甚至用“蜘蛛人”“边关的古榕”来寄托感悟,黄鹏的《南方意象》里写了“云”“雪”,以及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意象,却展开了作者内心波涛汹涌的借物抒情,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些日常所见的物、事架构了这些诗歌里最主要的意象和诗眼,意象很具体、诗眼饱富表现力,皆能开拓诗歌意境的关键词句,是能使诗歌生辉的聚光点,有这些聚光点,才有了主题鲜明的赞美,要歌颂具备情感上的依托,而不是无中生有生造出来的“意象”,这些诗歌虽然在主题方面很集中在主旋律的歌颂上,但均能“呈于境,感于目,亲乎情,切于事,会于心,达乎灵”(陈超语),如是就不必过于强求“深刻”,而在抒情的开放性和阅读的趣味性方面拥有更多空间,阅读上也不局限于主题诗的体验,而其深刻的思想价值也就得以缓缓释放。
叶芝说:“有话语力量的诗人,要敢于重新处理被别人处理过的题材。”在这些诗歌作品里同样面对这样的“敢于”,在面对必须借助似乎被“过度”开发过的八桂具象景物,从而达到抒情的目的,如何处理好歌颂的主题和现实中无数次入诗的广西风景,能够细腻深刻的体现出个人化的诗化纹理,往往在主题诗歌写作上就显得尤为重要。按这个标准,《心中那抹红》里就有不少这样的诗作,韦汉权在《七百弄笔记》里写“七百弄没有边界”;唐女写《湘江水响》;陈振波面对“美丽南方”写下“在美丽南方稍稍回望的人/留下了无数的梦境”;刘巧写的“黄姚古镇”,陈宗华也将此入诗,却又各自有角度、又各自有感悟;黄秋在组诗《八桂,红色的霞彩生动成今天的锦绣》里从桂西的红色“百色”,在纪念馆擦亮目光,“从一条江开始”,仰望往事;田勇同样写“百色”,但又写出了另外一种“缤纷”,他还写火龙果,写横州的茉莉花,写北部湾;《心中那抹红》中的诗歌由北至南、由西及东,“漆诗群”成员陈奕娟也写了北流的圭江,“人间的烟尘在暗香的寒霜中沉淀”,“悠扬的山歌与鲜艳的绣球”,这些八桂独具特色的景物作为诗歌写作者的意象在作品中得以展现,是作者的主观意念和外界客观物象撞击的产物,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艺术形象。在诗歌小技术上,如卢悦宁的组诗《我有所思在广西》、李会鑫的《七色记》、袁刘的“路”系列、李海光的系列“植物”组合,这些作品在写作形式上可见作者巧妙心思,增加了诗歌阅读的体验感。整册《心中那抹红》中的诗歌作品无不紧紧围绕主题上的具体要求,在阅读这些作品的同时,很容易感受到意境和语言表现力在渲染作品和氛围方面的有限性,尽管如此,获奖作品绝大多数能够呈现出命题写作中将有形的意境融入无形的意境里,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视觉和思想的辽阔,感情朴素真诚,内容积极向上,对于宏大题材的书写,除了讴歌和赞颂,实际上又是一种伟大的感恩和激励,那么这些作品就会有更多的积极意义和社会价值。
在这部献礼党的二十大的文集中,诗歌作品打开了八桂大地华彩的篇章和卷帙浩繁的史册,作者们用心感受新时代的生活变化、用情体悟生生不息的时代主旋律和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厚爱,用力讲好广西故事,让读者领略到了紧贴在这个伟大时代下的激越情感和沸腾热血,能够带来深深的思考和回味。
(作者系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广西民族报社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