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恭城瑶族自治县观音乡水滨村,80多岁的吹笙挞鼓舞非遗传承人蒋礼发边唱边跳、舞动手中的长鼓教村民和孩子表演吹笙挞鼓舞的场景已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吹笙挞鼓舞是恭城瑶族自治县观音乡水滨村瑶寨传承古老的瑶族风俗,以笛笙乐器和着长鼓节拍翩翩起舞,表达敬畏天神的一种乐舞表演,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2009年,吹笙挞鼓舞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和孩子喜欢上吹笙挞鼓舞,蒋礼发利用假期和闲暇时间给村里的孩子和留守妇女讲述关于瑶族祖辈与吹笙挞鼓舞的故事,手把手教授这个古老的舞蹈,吸引更多的后辈人才参与到保护和传承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中来,让非遗文化源远流长。
“我们的吹笙挞鼓舞是瑶族祖先庆丰收,祈福的一种形式,没有文字记载,只能依靠口口相传,这给后世传承带来了困难。加之现在的年轻人外出学习、务工,没有时间学习,目前村里只有少数老人会跳。”蒋礼发说。在县城第二中心小学就读四年级的周睿暑假回到水滨老家,跟蒋礼发一起学习吹笙挞鼓舞,她说:“吹笙挞鼓舞是我们水滨村的宝贝,是瑶族人民的宝贝,我以后要努力学习,把这个舞蹈传承下去。”
为了推进非遗文化传承,恭城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每年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观音乡中心小学、水滨村小学均开设了吹笙挞鼓舞学习课程,既充实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内容,又丰富了非遗传承的载体。观音乡中心校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邀请非遗传承人到校园开展培训,效果是很明显的,目前四、五、六年级的学生都会跳吹笙挞鼓舞,全校师生也在一步步加深学习。”
近年来,恭城为推进非遗文化传承,充分挖掘本地的历史人文资源,组织和邀请纸扎、木偶戏、吹笙挞鼓舞等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课堂,让非遗文化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与非遗项目“零距离”接触,直观感受非遗技艺之美,传承非遗文化精神,切实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据恭城文化馆馆长莫绍儒介绍,每年该县要组织至少8场非遗进校园活动,把非遗传承触角延伸到瑶乡中小学校园。
同时,恭城还积极组织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开展各项非遗传承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增强凝聚力,提高基层社会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水滨村支委委员周燕梅介绍:“水滨村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吹笙挞鼓舞的培训,让各个年龄段的村民都参与到学习中去。有了精神追求,村里打牌的人少了,邻里关系也好了很多,整个村的精气神起来了。”
(本报记者 覃雅妮 通讯员 李茂香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