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七十华诞 十年飞跃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2022年11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七十华诞 十年飞跃
——融水苗族自治县新时代十年发展巨变
□ 本报记者 何宗威 黄 云
▲易地扶贫搬迁点苗家小镇。(韦仕宏 摄)
▲2017年融水芦笙斗马节芦笙大踩堂。(龚祥友 摄)
▲融安至从江高速公路一期工程(融水段)下四赖2号大桥正在施工。
 

今年11月14日,应融水邀约,记者一行从南宁出发,来到了全国最早成立的苗族自治县——融水。当汽车缓缓驶入县城,映入眼帘的除了一幢幢具有浓郁苗族元素的崭新建筑,还有满大街穿着厚实冬装的人们。当日,融水气温13℃,在乡下甚至低于10℃,这让还是一身夏装的记者们如身临北国异域,冷得让人措手不及。十月初冬,融水天气已经这么寒冷了,这是与它优质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融水地处广西北部,是广西国土面积第二大县,也是森林覆盖率很高的一个县。10年来,融水各族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嘱托,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守住生态安全底线,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2.16%,县城、农村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分别达到97.5%和100%,融江、贝江水质综合排名全国第一。

如今的融水,天地之间充盈着山水俊秀之美、生命活力之美、自然和谐之美,犹如一幅巨型山水画卷描绘出苗乡的万般风情。

遵循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融水苗族自治县委、县政府靠山吃山,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目前,全县已规划建设集中式风力发电项目17个,总装机容量138万千瓦,其中,已建成投产项目3个,正在建设4个,今年底计划开工建设2个。“17个风电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可发电13.8亿度,产值将近6亿元,税收大约1.8亿元。融水的木材加工产业上百个厂,而年税收也仅有6500万元。风力发电不仅给财政带来可观税收、给农民增加租地收入,而且降低了碳排放,保住了绿水青山。”融水苗族自治县发改委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为了确保村集体经济收入,融水还将响应国家千乡万村驭风计划,每个行政村建设1至2个分散式风电项目,以确保乡村振兴扬帆远航。”

“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融水位于云贵高原苗岭山向东延伸部分,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融水山高路陡,曾经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交通条件十分恶劣。民间曾有谚语这样描述融水的交通状况——“瞪眼看得见,还得走半天”。“曾经有一位夫妻两地分居的女干部,因为受不了恶劣的交通环境,宁可丢掉公务员的饭碗也不愿在基层工作,最后主动辞职。”融水的一位新闻同仁如是说。

10年来,融水全面、快速、高质量推动公路建设,投入约182.84亿元,建设97.25公里的高速路、352公里的二级路、77公里的三级公路和1177.86公里的乡村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目前,已经有3条高速公路横穿融水境内,其中已经开通的有2条,一条是三江到柳州,一条是桂林到河池;另一条是正在建设中的融从高速,它横穿大苗山腹地,连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安县,这条公路将于明年底通车,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柳州市北部片区高速路网,形成桂黔两省区交界地区交通枢纽,加强区域互联互通,促进桂黔两省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推动融水文旅产业跨步发展,确保乡村振兴稳步前行。

“在祖国的大家庭里,56个民族是亲兄弟”

融水苗族自治县成立于1952年11月,是全国最早成立、广西唯一的苗族自治县,居住着苗、瑶、侗、壮、汉等1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76.19%,民族风情浓郁、杉木资源优质。由于历史原因,融水曾是广西2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滇黔桂石漠化片区县,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28.53%。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10年来,融水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立足本地资源,大力发展民俗旅游、林下种养、林木加工产业,使之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其中,“廉江·融水协作产业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廉江·融水协作产业园”是粤桂两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祖国的大家庭里,56个民族是亲兄弟”,由融水苗族自治县和广东省廉江市按照“融水所需、廉江所能”的思路,依托融水丰富的竹木资源,共同打造以竹木精深加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生态产业集聚区。

产业园位于县城西南面,距县城3公里,规划面积2000亩。目前已有“莫干山”“兔宝宝”等31家著名中小企业签约入驻投产,生产各类板材30万立方米,产品远销国内外,年总产值45亿元。粤桂协作产业园于2017年开工建设,计划利用中央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和粤桂帮扶资金总投资12亿元。“廉江·融水协作产业园”作为产业帮扶发展示范基地,既实现了帮扶就业、稳定集体经济收入,又带动本地竹林生产和加工业迅速发展。全县20个乡镇有竹木加工作坊式小企业400多家,为园区提供源源不断的半成品,总产值达55亿元,协作产业园为打造成为辐射西南地区的中国香杉家居板材集聚区、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较好的助推作用。

公式

产业带来就业,就业才能脱贫。截至2020年底,全县15.7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实现清零,融水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融水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攻坚的成果,为有效地衔接乡村振兴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搬得出,住得下”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头等大事,在这方面融水作出了榜样。融水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苗家小镇,选址设在县城所在地融水镇,位于县城南大道边,选择如此中心的区域作为安置点,正是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住得下”打下牢固的基础。苗家小镇占地230亩,建成于2017年12月,2019年6月所有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全部竣工后投入使用,安置来自全县20个乡镇易扶搬迁户1605户6650人,有苗族、汉族、壮族、侗族、瑶族等10个民族,其中苗族占比43.77%。

小镇与4A级景区老君洞和3A级景区老子山毗邻,周边配套建设有粤桂扶贫协作项目廉江·融水产业园、中小学校、幼儿园、商业街区等,综合配套建设十分完善。为解决搬迁群众后续就业难题,融水依托旅游产业和小镇地理优势,利用小镇临街面15栋商业楼打造民族特色街区,通过各个部门的积极引导和共同努力,逐渐实践“旅游+扶贫,文化+扶贫,景区+扶贫”多种扶贫创新模式,通过旅游和产业发展带动作用,让搬迁群众在家就近就业,留住乡愁。

小镇安置户杨平,来自安太乡培地村,他以自己3个孩子的名字开了一间包子店——博燕文包子店,夫妻俩既是老板又是工仔,年收入除去成本也有大几万元。

“到外地打工好,还是自己当老板好?”记者问。

“到外地打工和自己当老板挣的钱差不多,可是在家当老板可以照顾孩子哈!”杨平深有感触地回答。

苗家小镇社区第一书记蒙豪告诉记者,小镇共有劳动力3657人,大多数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只有700多名外出务工。

“这么说,小镇晚上亮灯房子占绝大多数了?”记者问。

“对,你随便什么时候过来看,每到晚上几乎家家户户都亮着灯,小镇入住率是相当高的。”蒙豪很有成就感地回答。

新时代十年结硕果

融水苗族自治县的70年,是发展的70年;融水新时代的10年是巨变的10年。近年来,融水先后获得“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等称号。

2021年,融水地区生产总值达142.79亿元,是2012年的2.45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23亿元,是2012年的2.52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524元,是2012年的2.5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800元,是2012年的1.39倍。从2016至2018年,融水连续三年荣获“广西科学发展先进县”称号。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