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柳州篇
3上一版  下一版4
 
柳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三项计划”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共画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2年11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柳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2020年柳州市芦笙协会年会苗年活动“千人芦笙大合奏”芦笙表演。(黄 云 摄)
 

柳州是广西的工业重镇,居住着壮、汉、瑶、苗、侗等4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52.75%。近年来,柳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2021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命名后,柳州市再接再厉努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在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柳州市委、市政府切实担当维护民族团结的政治责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巡察和绩效考核。市人大、市政协把民族工作列入年度执法检查和调研视察,开展全市创建工作大督查和互观互学活动,推动工作全面开展。建立了市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的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是突出讲好团结发展故事。工业柳州的发展史就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柳州通过“工业博物馆”展示,再现“沪上企业援八桂”,万名员工家属扎根广西勤劳坚韧、自强不息数十载的感人事迹。深入宣讲“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杨宁的先进事迹,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材。二是引导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制作推广《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三字经》《侗》《苗魅》等一批文化精品。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市普通话普及率达到93%,各类学校课堂教学普通话使用率100%。三是全面深化宣教阵地建设。建成“3馆3基地1中心”等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固定宣教阵地。升级“石榴红”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交专线品牌,新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石榴红”公交候车亭、“石榴福娃”电子公交站牌、出租车“民族团结先锋车队”,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学。

在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是抓准切入点、结合点、发力点。深入开展“柳州国有企业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单位”活动,将国企共建行动与国家民委实施的“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三项计划相融合,推动各民族深度交融。柳钢集团、柳工集团、两面针公司等3家企业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上通五宝骏基地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二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促进螺蛳粉从“路边摊”到“工业园”,再到“俏全球”,发展为全产业链收入超过500亿元,为各族群众创造了30多万个岗位。推出展示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版预包装柳州螺蛳粉,让一碗螺蛳粉串起团结情。三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累计投入各类财政资金163亿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动三江、融水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市区学校直接对口帮扶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紧缺和校际不平衡的县一级学校,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医联体改革的“三江模式”“融水经验”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肯定。各族人民生活逐步走向“千人唱万人和,天天放在歌里过”的美好境界。

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是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39个,3万多名各族群众从乡村顺利到城镇;建立100个民族工作服务站等互助平台、法律援助站和技能培训基地。建立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帮助各族群众解决就业落户、就医就学、租房租赁等问题。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社区成为各民族守望相助、相敬相爱的幸福家园。实施“三项计划·桂在行动·柳州实践”金融助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为各族群众跨区域流动创业发展,融入城市生产生活创造有利条件,切实为外来各族“新市民”创造与当地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环境。二是组织各族青少年广泛开展主题活动。定期举办青年人才交流联谊,促进万名青年人才入柳创业;定期组织开展暑期“同心营”活动,33所学校126个中队分别与新疆地区9所学校结对交流;“城乡手拉手共筑中国梦”红领巾联建共建,带动解决10.3万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入托问题。三是开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活动。提升旅游发展的中华文化内涵。依托柳州的山水文化、民族文化、工业文化、螺蛳粉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打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祖国处处是家园”文旅产品和精品路线;“三月三”山歌节、三江侗族多耶节、融水芦笙斗马节等节日成为各族群众“大交往、大交流、大交融、大团结”的盛会。

下一步,柳州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动各级党委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持续强化组织保障,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吴慧兰 苏格真 班雪梅 蒋 帆)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