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少数民族古籍的收藏人往往不愿捐出古籍,现在我们采取‘复制件交换原件’的方式,很多人都主动要求捐献古籍;以前少数民族古籍藏在‘深闺’人不识,现在全国各地的网友不仅能在线阅读古籍底本和译注,还可以通过图片、音视频了解古籍。”在谈到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10年来的变化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简称“广西民族古籍中心”)主任韦如柱说。
少数民族古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曾殷殷嘱托,让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民族古籍中心积极抢救搜集遗散在八桂大地的各民族古籍,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深入挖掘展示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和当代价值,在古籍保护、整理研究和编辑出版方面成绩斐然。韦如柱经历的变化正是这些成绩的生动缩影。
2022年,古籍工作首次写入全国两会工作报告,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这对我们古籍工作者是莫大的鼓舞。”韦如柱说,“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有效推动新时代古籍工作,促进少数民族古籍事业高质量发展,让少数民族古籍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
首创古籍抢救搜集“广西模式”
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丰富,但大部分散藏在民间,特别是交通不便的少数民族村寨,收藏人不轻易将它示人,且古籍保护工作队伍人员紧缺,因此,在此前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古籍保护机构收藏在档的古籍数量较少,抢救搜集工作难以快速推进。
针对这些问题,广西民族古籍中心创新建立“三支队伍”,“三支队伍”即一支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队伍,负责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抢救、搜集和识读;一支市县民族文化工作者队伍,负责少数民族古籍的初步翻译和整理;一支专家学者队伍,负责少数民族古籍的规范整理、深入研究和学术提升。同时在全国首创“以高品质复制件交换原件”的新模式,推动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搜集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
2014年以来每年抢救搜集各民族古籍均超过1000册(件),近10年共抢救搜集各民族古籍2万余册(件),比原来的收藏量翻了两番,其中有26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不仅摸清了少数民族古籍的家底,还为全国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广西经验”。
截至2022年8月,广西民族古籍中心收藏的各民族古籍达2.5万多册(件),收藏量居全国行业首位。该中心还是目前国内收藏壮族古壮字古籍、毛南族土俗字古籍、京族喃字古籍、仫佬族古籍、瑶族古籍等少数民族特色古籍最多最集中的单位。
因工作成绩突出,该中心近年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广西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广西古籍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深入挖掘古籍时代价值
《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挖掘古籍时代价值,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整理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古籍文献,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长期以来,壮、汉、瑶、苗、侗等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共同守卫边疆、共同生产生活,语言文字和思想文化相互影响融合,这些历史不仅记载在汉文古籍中,也保存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中。
挖掘、使用好这些古籍资源,有助于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广泛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共识。
2021年,国家民委组织实施“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整理出版书系”项目,首批试点推出5部古籍精品,其中有两部来自广西——《瓦氏夫人抗倭故事歌影印译注》《广西高甲壮语瑶歌译注》。
前者以古壮字《唱瓦氏夫人》抄本为底本进行翻译整理,真实反映明代抗倭英雄瓦氏夫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佳话。后者通过翻译整理流传于广西都安高甲地区的壮语瑶歌,反映壮、瑶、汉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史实。“它们的出版面世,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韦如柱说。
今年10月,由广西民族古籍中心与广西教育出版社共同策划打造的“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典文献系列”又入选第一批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
该项目立足于历史上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叙事长诗、戏剧、口头文献等代表性古籍,如古壮字《西游记》《孔雀东南飞》、方块侗文戏剧抄本、京族喃字宋珍歌等,通过深度翻译整理,系统反映各民族守卫边疆安宁、维护国家统一,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高度认同及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的历史事实,全面展示广西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深厚思想和历史基础。其首部成果《壮族娅王经诗译注》目前已出版发行。
古籍整理研究和出版成果丰硕
为推进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和出版工作,广西民族古籍中心不仅大力培育“三支队伍”,还将“朋友圈”扩大到高校及科研院所、出版单位等相关领域,探索多方合作的项目实施模式,推动各方围绕古籍出版项目开展调研、策划、实施、申报、出版等全流程紧密合作。
10年来,广西民族古籍中心与广西民族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中国社科院、广西民族大学、广西民族语文研究中心、广西壮学学会、广西瑶学会等机构院所和学术团体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组织翻译整理出版各民族古籍900余种,合计9000多万字,翻译整理研究的成果荣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奖项多达23个。
其中,《仫佬族地区文书古籍影印校注》2017年获第八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2021年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提名奖;《顿造忙(创世经)影印译注》2021年获第十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2022年获评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文学作品;《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2022年获评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文学作品入围作品、广西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
以少数民族古籍整理成果打造的“布洛陀”“密洛陀”“刘三姐歌谣”“仫佬族古歌”“毛南族肥套”等14个代表性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壮族传扬歌”“莫一大王”“壮族唱娅王”“苗族古歌”“侗族琵琶歌”“毛南族民歌”“彝族开路经”等22个代表性项目入选自治区级非遗名录,成为当代广西民族文化的靓丽名片。
2019年,广西民族古籍中心联合广西教育出版社等出版单位,探索以少数民族古籍带动汉文古籍、以纸质图书出版带动数字出版的思路,编制了《广西古籍文库》项目规划,计划在“十四五”到“十六五”期间,重点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典文献系列”“广西地方特色文献系列”“广西古籍研究系列”“经典文献当代转化系列”四大板块,推出 70 多个项目,逐渐形成集成化、规模化、系统化的古籍整理出版序列。
推动古籍数字资源开放共享
基于古籍容易受损及加强古籍流通和利用率等方面的考虑,“十三五”以来,古籍数字化成为古籍工作的一项重点。
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工作也在提速。近年来,在采用“复制件换原件”方式搜集古籍的过程中,广西民族古籍中心与广西民族印刷包装集团有限公司等技术方合作,对超过1.5万册(件)古籍进行了扫描拍照和复制。2020年,又与南宁市平方软件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研发“古壮字信息处理系统”,目前建设的字库已收录1万多个古壮字,不久将有望实现古壮字录入、释义、识别、检索等功能。
作为《广西古籍文库》项目的一部分,“广西古籍文库”数字平台首期今年8月正式上线,初步实现了广西古籍搜集成果的数字化共享。该平台集数字化古籍、古籍整理数字出版物、古籍相关音视频及图片等资源于一体,支持在线阅读、快速检索、文图对照等功能,目前共收录100多部古壮字古籍底本和近千份民族地区文书等资源。
广西教育出版社古籍出版中心负责人韦胜辉介绍,“广西古籍文库”数字平台是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领导下,在广西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具体指导下,在广西民族古籍中心的支持下,由广西教育出版社牵头,广西各家出版单位共建共享的数字平台,计划打造成广西古籍工作的代表性项目,平台近期正进行功能的升级优化工作,年内将追加收录民族民俗相关图片840幅、音频10000条、视频100个等资源,实现资源的大幅扩充。
未来,随着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搜集、整理研究出版、数字化工作的推进,更多的少数民族古籍将通过互联网“飞入寻常百姓家”,而古籍中承载的各民族优秀文化,也将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注入更多广西元素。
本版图片由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