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岜莱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大瑶山情话(组诗)
仫佬乡村,一颗饱满的石榴籽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2年10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感恩奋进新时代 喜迎党的二十大
仫佬乡村,一颗饱满的石榴籽
——古砦走笔
□ 曾 茴
 

题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要搞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大巴车行驶在蜿蜒的山路上。我看向窗外连绵的山峰,似有薄薄的云雾缭绕着,晨光熹微,远处沉静的农田、水塘、果园掠过眼底,烟岚下散落的村居,耕作的农人,构成一幅恬静的田园山水画。早春的清晨,天气微凉,我们从县城出发,约过半个小时到达了古砦。

古砦仫佬族乡位于柳城县西北部,据说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乡。千百年来,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流传着许多传说与神奇的故事。古砦,这个仫佬族世居之地,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同行的县文联高主席介绍说:“古砦乡的仫佬族是广西的世居民族之一,也是古代骆越民族后裔中的一支。”《汉书》记载:“蛮夷中西有西瓯,其众半赢,面南称王。”又载:“骆越之人父子同江而浴,相习以鼻饮。”秦朝建立,统一岭南,仫佬族的祖先同岭南其他民族一道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被称为僚。据史料推知,仫佬族在元代或明初已居住在今广西一带。

打开历史的记忆,仫佬族人民与其他兄弟民族一起,曾多次掀起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自清代起,古砦的农民起义军此起彼伏,起义的烽火燃遍县境,造就了一批农民领袖;辛亥革命时期,更有一批进步青年加入同盟会,投入革命洪流;抗日战争时期,民众自发组织成立抗日自卫队,抗击日军,保卫乡土;解放战争时期,革命青年积极参加柳北解放总队进行革命斗争,解放乡村,解放柳城。古砦人用自己的鲜血与意志,铸就了一座座历史性的精神丰碑。

盘亘着的山岭,像一条卧龙,护佑着栖身其下的小村落。每当站立在古砦的覃村村口的石拱桥上,我分明感受到了一份厚重,不知这座存世600多年的石桥,承载了多少古砦人的欢乐、苦难和悲伤。

村口有几棵高大的古榕,一洼约两亩地的池塘,灰白的水面上斜插着些许莲的残梗。刚下过一场小雨,一径湿润的深浅不一的小路,两旁泥地里草木葳蕤,野花零零散散地落在上面,间或有几只不知从哪里爬出来的昆虫,窸窸窣窣地弄出些响动,偶尔还从空中传来一两声凤鹛的哨音,瞬间又消失在山脚处幽远的竹林里。我轻嗅着从四周湿润的泥土中散发出来的味道,隐约带有淡淡的草木的香气。

在村口的榕树下,立着一块大石,上面刻着用红色油漆描摹的“乡愁”两个大字,让人顿时生起一股浓浓的思乡情愫。古砦经历过的那些风雨,似乎深深地藏在这“乡愁”二字里。

随后,我走进古砦乡愁文化展览馆,得以走近古砦人民的正义、坚强和勇敢,更加细致地了解古砦的红色历史,瞬间被古砦人的爱国热情所震撼。在这里,曾经爆发了震惊广西的“古砦事件”。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而牺牲的包括古砦在内的县籍革命烈士有117名。古砦人民团结其他各民族人民,为守卫自己的家园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古砦人民以立纪念碑,设纪念馆,开展纪念英雄人物、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种种方式,缅怀先烈,让英雄的精神世代相传。

在古廨古石城,天空显得异常辽阔而深远。明朝洪武二年,古廨曾为一个巡检司,曾一度成为此地经济和文化重地。这座始建于明朝的古石城,为祖国的南疆立起一道坚固的屏障。至清代时,古廨不仅是古砦乡的集市交易中心,还成为古砦乡的行政管理中心。古城现存有六个石城门,石城垣和石板路保存比较完好。古城一面靠山,三面是高大的石墙,石墙高2米左右,厚约80厘米,用大石头垒成,沿民居而建,主要用于抵御外敌侵犯。古城民居都建造于明清时期,均为坐东朝西而建,房屋大小高低不一,纵向相连,交互相通,前一家的后院是后一家的前院,可在危急时疏散逃离。

古民居建筑群体设计布局可谓匠心独具,至今仍保留着最原始的风貌,没有经过刻意的修葺。古城很安静,我在巷子里慢慢地穿行,用双脚去丈量一块块青石板的长度,顺着青石板铺就的不断延伸的小路,从一段颓圮的高墙,从一眼无水的枯井,从一扇紧闭的木门,拾掇着那些悠远而深长的记忆。古城岿然不动,我的心思却飘远了。

为纪念勇敢的白马娘娘,每逢闰年立冬日这一天,仫佬族人都要在公共祠堂前搭起彩门,摆上供品,表演持碗舞、持香舞等舞蹈,表达族人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期望。节日期间,全村上下一片欢腾,同庆丰收,仫佬族人称之为“依饭节”。依饭节为仫佬族独有,是仫佬族信仰习俗长期积淀的结晶。2006年,仫佬族依饭节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砦仫佬族延续至今的重要节日还有“社节”和“开塘节”等,都极具民族节庆特色,是人们欢庆丰收的盛大聚会,吸引着全国各地热爱民俗文化的游客慕名前往。

山脚下,几个当地的妇女正在地里砍收甘蔗,她们穿着灰蓝色的布衣裤,裹着同色头巾,用砍刀熟练地把约两米高的甘蔗砍下来,头尾一致摞好,再用荆条扎成梱,扛到地头摆放整齐。“甘蔗种得这么好,是送去榨糖么?”我站在路基边大声问。“是啊!去年种的两亩多的甘蔗,有差不多两万公斤呢!”她们大声回答,声音是雀跃的。

沉寂的历史,传统的民族文化,总是让人们不自觉地去寻觅和发现,一点点挖掘,一点点凝聚,才能逐渐形成一种气势,散发出其独特的魅力。走进新时代的古砦现已建立了多处民俗旅游区,打造以古廨古民居、仫佬族依饭节为主的系列特色旅游,推动古砦文化经济纵深发展。如今,具有独特魅力的古砦已成为桂中地区民族风情游的重要目的地,文旅产业也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宝贵资源。

古砦自古还是一个粮食生产重镇,素有“柳城米粮仓”之美称,农业生产以水稻、甘蔗为主,山区以生产巴西旱稻、玉米、红薯、生姜、桑蚕和胭脂李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如今,古砦的甘蔗种植总面积已超过七万亩。此外,还建立了两千多亩优质稻谷种植基地,持续打造‘品砦习香’等优质米品牌。建立了食用菌生产基地八十多万平方米,成功栽培出毛木耳和姬菇。古砦四季气候温和,降雨量充沛,依托优越的地域生态优势大量种植茶树,茶园多处在山与山之间盆地地带,地下泉水丰富,茶树一年四季得清冽甘泉滋润,长势特别好,盛产的茶叶畅销区内外。”高主席如数家珍般说到。

在古砦仫佬族乡活动室,我们参加了一个手工刺绣活动。当时恰好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仫佬族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谢秀荣正在教乡村妇女“穿针走线”。通过模特展示,谢秀荣给我们介绍了仫佬族婚俗和妇女服饰特点。“在仫佬族传统服饰的基础上,我们融入一些现代服饰的元素,这样的服饰看起来更美观也更实用。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历史与现实的文化融合。”“初学者要从平绣种类的轮廓绣学起,一针一线都要走稳。”谢秀荣耐心讲解和指导针法走位要点。我亲自体验了一把,细细的线穿进小小的针孔里就费了好大的劲,然后按照画好的图案,在扇面上慢慢走针,一不小心就走歪了。谢秀荣老师说:“不能着急,针要拿稳,落针要准。”谢老师亲自作示范,看着她针下飞花,不由得心生敬佩。仫佬族刺绣最早出现在唐代,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仫佬族妇女把刺绣当作看家本领,她们善于绣制太阳、双鱼、凤凰等各式各样具有美好寓意图案的纯手工工艺品,深受海内外游客的喜爱。2010年,仫佬族刺绣还被自治区列入第三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国家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从容应对百年变局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持续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少数民族地区以全方位的支持,这是新时代古砦人的福祉。

在经济腾飞的大好时代,古砦人心中都铆足了劲,乘势而上,发挥仫佬族传统特色优势,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过去,古砦的乡愁是山河无恙,家国情怀;今天,古砦的乡愁是果丰茶绿,蔗甜谷香。古砦的乡愁和千千万万的乡愁一样,愁的已不再是对家乡过去的回忆与感慨,更是对家乡美好未来的希冀与期盼!

古砦,这座于山林中饱经战火而走过来的古老乡村,发展成今天和谐幸福的一方乐土,是奋斗更是蜕变,是机遇更是挑战,是包容更是创新。

古砦仫佬族,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敢的民族,一个极其热爱家园的民族,正如一颗饱满的石榴籽,在中华民族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恣意生长,散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

(注:此文为“心中那抹红”喜迎党的二十大主题征文获奖作品,内容有删节。)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