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岜莱诗会专刊
3上一版
 
“心中那抹红”喜迎党的二十大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2022年9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中那抹红”喜迎党的二十大

 

龙新村(组诗节选)

◎雅北

  

1

  

他把头颅强调在微风里,驱车南下的进德乡

“这是你要去的地方,混合着深红

火龙果和柑橘的叶子,蒸发进影子”

  

多年前我就这样

赤足走在这条泥泞的小道上

日久年深的龙新村,就在三镇荷田的交汇处

属于藕香的气味飘荡,并于唇上

而泥潭的沉淀物又使我的步伐变缓

  

我经历过那样的光,从拂晓的树躯

到千亩藕田的莲叶上

道路正日益趋近硬化

从西京到良泗的这条产业路

连接着百朋下伦屯

把五湖四海的商机

一一延伸到了龙新村

  

2

  

村头的大榕树下,闲时的乡亲们

龙门阵天天上演

聊聊村屯的绿化,聊聊葡萄的搭架

一个全新的村镇

正在摆脱它以往的旧模样

并在改革的春风中耕作

  

没有任何不能改变的事

指向的都是脱贫致富和新农村建设

这些思路很快取代你周围艰难的位置

就像你意识的那样

在一个光明红色的大环境里

被带到一个小镇上,摸索着要走的那个方向

  

3

  

穿过太阳门,含苞的莲荷在池塘里

“你要爱她”

然而她就是党和国家,我们先倡导新生

一位母亲刚刚白头,并数过晨露

  

而雨水轻跳在天窗,燃烧的水底峡谷中

引诱到半边开花的莲

这次,一边飞临的颤音

给一个人的夜温暖的长发

“我在这里是幸福的,此刻风和日丽”

  

雅北,麻雀诗群成员,岜莱诗会2021年度提名诗人,爱好诗词歌赋,现居柳州。

  

山道上的红马甲

◎侯志锋

  

还记得那件红马甲

像一只红蜻蜓飞过百坭村坎坷的山道

飞入远山蒙蒙的雾霭

飞到每家每户的门前

轻轻叩着门扉

一扇扇木门咿呀打开

  

还记得那件飘在山道上的红马甲

背面印着:第一书记黄文秀

你的身影像五月温暖的风

拂过脚下的土地成长绿色的生命

一串串脚印,伸进山乡忙碌的深处

凌乱的山峦

  

一株株杉木长起来了

一株株八角树长起来了

山路边的山花对你亲切地点头

放学后的小学生蹦蹦跳跳向你迎面走来

  

一亩亩砂糖橘长起来了

秋天的景色最烂漫

树上挂满一只只鲜红的果实

像乡亲们甜甜的笑靥

山道上飘过的红马甲

飘过一垄垄爬上山顶的山地

脱贫致富的幼苗眨着希望的眼睛

山野蝉鸣嘶叫秋天的丰收

红马甲穿在身上的人

扶贫第一书记黄文秀

你身后不舍的乡亲泪已成河

刚刚手术完的父亲在等你啊

只因你太爱百坭村

把三十岁的爱情溶入苍茫的山岭

  

侯志锋,壮族,广西作协会员,在《民族文学》《芳草》《诗刊》《广西文学》等刊物发表作品。

  

火红木棉花

◎农陆权

  

南国,盛产木棉树

每年的春天,木棉树都会吐露

火红的心花,在乍暖还寒的山野上

疾风般呐喊

  

绽放的木棉树火红燃烧

一棵树就成了一面旗帜

火红的木棉花像一颗颗心

这些昂扬的身姿振奋了整个山野

  

或许时光埋葬了千百年来的苦难与耻辱

但化作木棉树的勇士,总会在每年伊始

以血色与疾呼,一个民族

不能忘记,曾经的历史

  

这片土地经历了太多的内忧外患

正是千百年的磨难使一个民族愈来愈凝聚

凝聚成一个核心,凝聚成共同的信仰

火红的木棉花,象征着我们团结向上的力量

风还会来,雨还会落

南国边关,不仅有挺拔的木棉

更有木棉高举的红色旗帜

这片土地,永远属于中国

  

农陆权,壮族,公务员,现供职于宁明县委组织部。

  

土地的黄,是他们的底色

◎唐丽妮

  

黄色,是这一片土地的颜色

是他们脸庞的肤色

锻造,汗水滴落,黑色的铁质机器逐渐明亮

深沉以黄,而保持向下

  

在龙腾背,谈论1958年的蒿草,芒花与野兔子

谈论1966年的装载机

谈论2021年4月26日那两只金黄的大鞋印

沉甸甸的嘱咐,默默记在心底:

“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国之重器”

他们决心用滚烫的心,去锻造最初的使命

生产质地坚硬的钻机

用大排量的电喷发动机,用柔性的液压系统

他们把钢质的长而坚硬的钻头深深地柔软地探入大地的深层

感受着地心的磁场

感受着与生长的这片土地交融的震颤

他们坚信,最强的力量源自内心深沉的爱

  

引擎发动机,挥动大摇臂,从燃烧柴油,到电力驱动

掘进

持续地掘进

去击碎那些坚硬的岩石

去铲平那些挡路的高山

你钢质的信念越大,你掘进的力量就越磅礴

他们说这就是“中国制造”

  

在没有楼的地方筑起楼宇

在没有路的地方刨出宽敞的坦途

在没有光的地方凿出光

到最高的高原上去,领略极限负压的窒息

到最南的南极去,接受比极寒更寒的冰雪洗礼

几乎所有的基础工地上都能发现,那比土地还要黄的“柳工黄”

他们认为,这是他们的责任

  

他们还在不断地掘进,向更深处掘进,向世界掘进

向宇宙星空掘进

就在龙腾背

就在他们自己的全球研发中心

他们要用自己的智慧,从一个又一个厚茧里破出来

要不断地向未知的领域掘进

他们的底色,始终是这一片土地的土黄色

  

唐丽妮,广西作协会员,柳州市签约作家,麻雀诗群成员,作品发表于《山花》《北京文学》《中国诗歌》等刊物,出版小说集《那年花事》。

  

工匠和数控机床

◎韦国华

  

并称性感大叔

颜值和身手不用多说

崇拜英雄和大师也崇拜自己

踏上了人生阶梯都不想落空

蚂蚁搬家,蜜蜂筑巢

蛇行草莽,鸟鸣苍穹

设计还是被设计

谁都不会轻松

  

其实艺术和精品

早已从钻木取火开始创造

一路天工开物

陶器、弓箭、青铜

直到电脑、激光迎面而来

冲散了饥寒交迫、流血苦痛

把握的机遇不外乎辛勤劳动

  

工件林林总总,都是宝贝

揽在胸前,深情抚摸

刻度设置到极致

表明一种态度

成败于纤毫,就得

封杀粗俗,清除猥琐

切削和打磨越是残酷

金属越能展现光泽

  

工件就是自己的心肝脾肺肾

涅槃之时全部充血,高精尖喊叫

然后各得其所

都是干事的料呀

两位大叔,希望他们胜过自己

走四方见世面创大业

同时绑定勇敢严谨和真诚

就绑定了身世的光荣

  

韦国华,壮族,作品刊于《广西文学》《人民文学》《民族文学》等报刊。出版过诗集7本,文集1部。广西作协会员,柳州市作协原副主席。

  

在义江两岸,我打捞一生

◎韦桥送

  

四十年在义江里打捞,捞起

太阳挂在东岸,星星贴在西岸

我只想在梦中的童话世界

做父亲的影子,一个不知疲惫的人

  

水稻是香的,甘蔗是甜的

奶奶搬入瓦房,女儿抱上楼顶

春夏秋冬是不同花色的衣裳

人们换穿着去除草,去赶圩,去吃酒

  

洪水也不少见,冲走门前的草垛时

南村的二叔用铁钩拽回半年的柴火

隧道是大山的耳朵,风吹草低时

北寨表妹的鸭场拍着翅膀欢呼

  

两岸的故事,义江人种在地里

收了一茬又长出一茬

远方的客人包回去写在春联里

换了旧的又贴新的

  

韦桥送,壮族,桂林市人,广西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中华辞赋》《诗潮》《鸭绿江》《绿风》《广西文学》等刊物。

  

懂得利用土地的人

◎宋春来

  

在乡村,懂得利用土地的人,不会有荒地。

懂得利用土地的人,土地总会产出金子。

在覃塘,那些在林间种植草药的人,

就是懂得利用土地的人。

一排排相思树,一排排桉树,

它们漏下的阳光已足够穿心莲生长。

这种碧绿的植物,它们在晨曦中的呼吸,

它们漫延的声音也许风儿会知道。

我看到收获穿心莲的人,

他们穿过了一排排树木和一缕缕阳光,

把碧绿扎成了一捆捆。

他们提起那一捆捆碧绿走出林子时,

穿心莲已堆成了一座座小山。

在覃塘,那些林间种植的带头人,

他们的种植动辄以数千直至万余亩计,

那种和农户合作经营共闯市场的模式,

让洒向土地的阳光,凝成了更多的金子……

  

宋春来,广西作协会员,著有散文集《风华正茂,我的武汉大学时光》,现供职于地市媒体。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