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金秀大瑶山苍茫延绵,承载着瑶族漫长的历史性民族大迁徙,孕育了这个勤劳而伟大的民族。瑶族的发展史是一部充满艰辛、苦难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根据瑶族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措施进行民主改革,瑶族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70年来,金秀瑶族自治县人民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灿烂阳光,治山治水、植树造林、拦河筑坝、劈山造田、兴修水利、发展交通,呈现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进步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欣欣向荣景象。
一、天堑变通途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金秀大瑶山连一条正式的公路都没有,用当地老百姓的话来说是:出门见山,跋山涉水,不能行车骑马,唯有步行。
1952年5月28日,金秀瑶族自治县成立,成为全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
1957年,一条沿着悬崖峭壁凿出的仅有3.5米宽的砂石路结束了金秀没有公路的历史。
20世纪70、80年代,金秀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基础设施大会战。为了修通往山外的路,祖父一辈们肩挑膀抬,风餐露宿,几经风雨春秋才有了现在这条山路。虽几经变迁,山路留下了岁月的沧桑,但还是有着“天晴扬灰路,下雨走泥泞” 的真实写照。父辈们就是靠着这样的路走出大山,才得以知晓外面世界的变化,他们靠拖拉机、货车连接山外,或去求学、或谋生。
十几年过去了,瑶山的道路依然蜿蜒,但村村通了公路,90%的屯实现了道路硬化,金秀终于告别了“看得见走半天”的年代。
2008年3月,金秀至平南二级公路工程正式开工,工程总投资4.8亿元,是来宾市公路建设历年来投入最大、路线所经区域海拔最高、地势最为险峻的一个项目。
2009年,去往县里、乡里、村里路全部都通了,2011年1月17日,金秀至平南二级公路这条穿越大瑶山的高等级公路全线通车。
公路通了,城乡近了,收入多了,面貌变了——这是所有金秀瑶胞们的切身感受。紧邻金桐公路的金秀镇金田村委美村屯最近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跑运输的村民金强忙得不亦乐乎:“今天早上6点半就开工了,从桐木拉砂石到村里,跑一次要一个多小时,我今天已经跑了两趟了。”
一天跑两趟,平均跑一次可以赚到120元钱,一天就能净赚240元。那么,一个月下来收入不少。
路好走了,沿线的丰富资源也有了希望。瑶乡丰富的矿物、木材和八角、香菇、茶叶、竹笋等土特产更加快捷地运往全国各地,对增加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起到重大作用。隔壁村的阿胜叔更是受益匪浅,他靠着聪明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在大瑶山深处办起了农家乐,把家也搬到乡镇里,还建起了一栋三层高的小洋房。
近年来,金秀投资10多亿元建设了1000多个扶贫路项目,4万多名群众从中受益。全县77个行政村已全部通硬化路,全县513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屯均通砂石以上等级路。特别是在建的贺(州)巴(马)高速公路经过金秀腹地,是金秀最大的民生工程,且将在自治县成立70周年之际竣工通车,将成为金秀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昔日交通不便利,肩挑马驮路难行,一天到晚“走不出山沟沟,迈不过山坡坡”,如今已巨变为“瑶寨壮乡遍通途,路通车过人欢腾”。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当前,金秀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一批为民办实事工程,整个县城正在悄然“换装”,以新面貌迎接70周年县庆。项目完成后,将有效改善当地的市容市貌、投资、营商及旅游环境,提高当地人民的人居环境质量,也将更好地向外界展示金秀文化形象,推动金秀山水瑶城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金秀作为广西最大、最重要的水源林区,林区内有大量的动植物,是仅次于西双版纳的全国第二大物种基因库,已知分布维管束植物216科855属2232种,分布有2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被专家誉为“万宝山”及“碳库、水库、氧库、物种基因库”,是广西第一个获评“中国天然氧吧”的县份。
十几年来,金秀的森林覆盖率稳居广西第一,其中2021年森林覆盖率为87.91%。创建天然氧吧的监测数据给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年平均气温为17.6℃,无≥35℃的高温天气;日均气温≤0℃的天数不足1天。
年平均降水量1722.2mm,年均降雨日数为178.5天。
年平均相对湿度82%,各月相对湿度保持在76﹪~84%之间,全年气候湿润。
年均日照时数1110小时。
年平均风速为1.7 m/s,按国家标准莆福风力表,属2级轻风。
负氧离子含量高,年平均浓度为1383个/cm3。
“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粮”,大瑶山的群众生长在大山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勤劳耕作,加上各种惠民政策以及科技创新,如对八角、油茶进行低改,对柑橘进行嫁接等。比起以前的刀耕火种、吃一山走一山,瑶族群众现在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了。前几年开展脱贫攻坚信息核查时,干部注意到山里群众的林权证上少则几亩、几十亩林地,多的有上百亩林地。于是,当地党委政府引导群众进行产业调整,把单一的产业变为多种产业并行,达到增收的目的。
2019年,金秀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如今,金秀的山上不仅有八角树、杉树、杨梅树,还有茶叶、柑橘、油茶……
这才是真正的金山银山!
三、家住山沟沟
小聪的家就在圣堂山脚下的腊河口村。虽说是山沟沟,但是跟儿歌里唱的一样,“山里珍奇样样有,山山水水绿油油,处处披锦绣”。
走进腊河屯,金平二级公路从村中穿行而过,为了使原来狭窄弯曲的公路变宽变直,以前商铺两边搭建的遮雨棚全部被拆掉,铺上了水泥,两边抬高做了人行道。村里的平顶楼刷上明亮的外墙,一栋比一栋高。在村西,建有大瑶山第一个村级农贸市场,每到圩日,那里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就连外乡的商人也到这来摆摊赶集。村东则是村里的文艺舞台和灯光篮球场。十三婶跟村里的几个阿姨每天晚上跳广场舞,在“村晚”或者一些文艺演出上,她们还会组织排练节目,秀一秀现代农村妇女的风采。
最漂亮的房子当属腊河小学,几栋教学楼耸立在山腰上,错落有致,两个操场边设有各种运动器材供学生健身,周边种植花草树木进行绿化点缀。小聪家的房子毗连腊河小学,一家人每天早晨跟着校园的广播早起,听着学生们朗朗读书声生火做饭、吃早餐。
房子建于2018年,二层半楼,几乎耗尽母亲的全部家底。请的是山外的农民施工队,钢筋水泥、搅拌机,半年的时间建设完毕。装修讲究实用,也不失现代化:每个房间配套卫生间,抽油烟机、折叠圆桌,以及各种家电应有尽有。进新房那天,村里的亲戚前来道贺,称赞不已。
母亲很是欣慰!这一辈子的辛劳总算值得。
几十年来,她经历过三次建房。
第一次是古老的黄泥房。关于建造的过程,她没有见过,听人说是取优质黄泥打碎,加入剁碎的稻草充分搅拌融合,直到完全和匀且有些粘稠。也有用米汤水加入搅拌的,然后就夯打到用木板固定模具墙板,待变干成型即可成为黄泥墙,打上横梁,最后盖上瓦片。母亲说,以前村民建房子,都是互相帮工的,你家今年起,全村帮忙挖地基、搭房梁、打泥墙,明年到其他家也是如此,家家出工出力。
小聪就出生在黄泥房中,从记事起,就跟奶奶睡在黑暗而逼仄的房间,仅有一个约半米的木窗透露着一些光线,白天进屋也得摸着走,晚上则是要点上煤油灯。两个叔叔各分得一楼一个房间,最小的十三叔睡阁楼。二楼用木板搭设,人走在上面,“咚咚”作响,把灰尘洒落到楼下房间。厨房另建在东边,四面墙板被烟火熏得发黑,灶台上方吊着篮子,装着竹筒、玉米之类的东西。虽简陋,但那样的日子确实简单实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20世纪90年代初,父亲在路边建了平顶楼,用上了红砖水泥,抹上了大白石灰。明亮的玻璃窗,宽敞的卫生间。那几年八角丰产,市场行情好卖了好价钱,村里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楼房。而腊河口也变得富裕起来,公路两边开起了商店,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村中间建起了第一个农贸市场,农村信用社、卫生室进驻。村里还嫁进来几个外地媳妇,叽叽喳喳地说着普通话。
再后来就到新农村建设,有了篮球场、文化舞台、垃圾处理场,村容村貌得到彻底整治。而小聪家也在积攒了几年的积蓄后,建起了第三代房子。
十三叔在脱贫攻坚期间纳入了脱贫监测户,享受危房改造补贴等各种政策,为此他推倒了老屋,建起了水泥房。后来通过外出打工攒钱,三年后又加盖了一层,并进行了装修,院子修整后装上路灯,俨然一栋小别墅。
腊河口村仅仅是大瑶山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隔壁长垌村种上了灵芝、蘑菇,发展村集体经济,荣获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滴水、马安村做起了民宿,吃上了“旅游饭”;山外的农户则是种上了柑橘,让田间地头成为种植产业示范基地。
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息息相关。不少村民为了融入新生活,主动学技术,发展种植养殖业,有的开商店,有的做民宿,还有的在田间地头搞起农林基地,通过勤劳的双手描绘新农村、新生活、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