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
3上一版
 
用心用情用力抓创建 有形有感有效铸共识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2年9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统战部长谈民族工作
用心用情用力抓创建 有形有感有效铸共识

□ 韦 彦
▲贵港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韦彦(左三)调研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贵港市开展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献词活动。图为贵港市荷城初级中学近3000名学生组成“民族团结”造型齐声诵读献词。
▲2022年秋季学期开学,贵港市在各中小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融入“开学第一课”。图为各族师生共同宣读《致全市青少年朋友的倡议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在实践中形成了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就加强和改进统战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是这一重要思想主要内容的“十二个必须”之一,为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贵港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用心用情用力抓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家识国,用心讲出“家国同构”好故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党的民族工作实践作出的原创性重大论断,深刻阐述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工作主线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总书记在很多场合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中普遍都有“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家人”“一家亲”等表述,强调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要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家国同构”的中华文化传统。

引导各族群众以家识国,用心讲好“家国同构”好故事,是贵港积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加快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重要载体。自启动创建工作以来,贵港市在宣传教育内容、形式、载体等方面下足功夫。在示范市创建工作中注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内涵,打造“四史”宣传教育主题广场、展厅300多个,引导各族群众增进了解我们的“家园”,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家园共同体”,从而坚定对伟大祖国的认同。通过深入实施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引导各族群众增进了解我们的“家人”,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是56个民族交融发展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从而坚定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立足贵港“古郡新城”“荷和文化”“名山古刹”等厚重底蕴和深厚文化,通过持续开展“荷城大舞台周周演、石榴籽大讲堂月月讲、‘和为贵’文化节年年和”系列品牌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增进了解我们的“家风”,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就是“文化共同体”,从而坚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通过党建引领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引导各族群众增进了解我们的“家长”,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从而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通过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大比拼”活动,积极探索以创建促发展的有效途径,引导各族群众增进了解我们的“家业”,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特点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以建促和,用情唱响“团结奋斗”进行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越是环境复杂,越需要勠力同心、众志成城的团结合力,越需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奋斗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引导各族群众以建促和,用情唱响“团结奋斗”进行曲,是贵港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契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团结凝聚强大合力加快建成珠江-西江经济带核心港口城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城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在结合乡情团结凝聚奋斗力量上积极探索。如在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安置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邻里一家亲”等活动,引导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舍小家、为大家,和当地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引导库区移民搬迁群众自觉配合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服从大局意识,在工程最大的一个移民安置区积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团结凝聚1000多户来自汉族、壮族、苗族、瑶族、彝族、布依族和仡佬族的群众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团结和谐,广泛弘扬民族团结进步价值理念。另一方面饱含热情因地制宜深入挖掘贵港优势潜力,找准贵港“古郡新城、荷和文化、名山古刹”定位,充分呈现贵港2000多年历史古文化的表现张力,加大历史遗迹遗址保护、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和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在城市规划建设、文创产品、“贵港制造”各领域中突显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把保留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痕迹的古建筑等修缮规划成旅游打卡点,贵港市2021年大南门修缮重新开放以来共接待市民游客800多万人次,唤起各族群众共同历史记忆,成为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深入挖掘贵港新兴产业的发展动力,在打造“千企联千村 共建新农村”村企合作时,做到产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同部署、相促进,如扬翔公司在规划投产项目的同时,积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打造的扬翔新村建设了民族团结大舞台、同心圆广场、红色议事园等文化娱乐设施,利用“三月三”等特色节庆,开展联欢晚会、壮族歌舞、山歌对唱等文体活动,带动各族群众就近就业、物质丰裕、生活美满。深入挖掘贵港名声在外的品牌影响魅力,将创建工作融入平安建设、双拥城市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等活动品牌,实现建设基础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

以融赋能,用力谱写“共同富裕”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有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才能真正赢得各族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引导各族群众以融赋能,用力谱写“共同富裕”新篇章,是贵港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重要抓手,也是重要目标。近两年来,贵港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加快推动创建工作融入社会治理,为实现共同富裕赋予法治能量。建立统战、政法、民宗、公安等多部门会商协调联动机制,联合召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会商会,将防范化解民族宗教风险隐患纳入平安建设考评责任书,组建了由290名信息员、专家顾问、民族关系协调员组成的民族工作三支队伍,动态监测社区、村屯基层民族关系,发挥“红格善治工程”等平台作用,把民族宗教问题纳入常态化情报信息预测预警和排查化解管控范围,形成“共享信息、共谋举措、共同行动”的民族事务治理新格局,2021年贵港市公安局在结合社会治安治理职能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上成效显著,获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贵港市覃塘区获评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着力加快推动创建工作融入民生事业,为实现共同富裕赋予社会能量。充分发挥城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各族群众平等进入市场、融入城市的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切实将各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综合管理体系,累计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办理居住新登记2866人次、居住证1748本。积极为各族群众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联合人社局、妇联、团市委等联合举办各民族青年创业就业沙龙,开展“民族团结模范家庭”“民族团结示范单元楼”“民族团结示范小区”评选活动,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社区(村屯)。着力加快推动创建工作融入经济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赋予物质能量。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明确要求,大力实施“五大战略”,深入推进工业振兴、乡村振兴、交通振兴、科教振兴、文旅振兴等“五大振兴”,着力打造绿色智能家居和高端板材、新能源(智能)汽车和电动车、绿色建材、纺织服装、农产品精深加工五大千亿元产业,持续做优传统产业、做强主导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实特色产业,讲好“好电车 贵港造”“好服装 贵港秀”“好家居 贵港产”“好龙虾 贵港养”“好商品 贵港销”“好风光 贵港游”贵港发展新品牌,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共享贵港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2022年上半年,贵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5%,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2.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7%,各项经济指标增速排名全区前列。

(作者系贵港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本版图片由贵港市民宗委提供)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