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场、芦笙广场、戏台、休闲的小鼓楼,杉木、竹子、草药、八角树,香猪、香牛、土鸡、禾花鲤……近年来,融水苗族自治县四荣乡四合村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路上,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短平快”相结合发展种养产业,促进邻里和睦、民族团结,助力乡村振兴。
“四合”原有四个寨,搬迁融合大杂居
“因为我们村之前只有四个寨,分别是小力屯、大坪寨、大鼓山头、板榄沟,大家团结在一起,所以叫四合村。”65岁的村民李士元介绍说,“听父辈们说,我们村群众1955年起从洞头、安太、融水等乡镇搬迁过来,形成了几个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现象。”
“我们父辈原是1955年来这里开荒,1956年后正式搬迁来。之前只有20来户不到百人,现在全屯有102户388人。”移民屯81岁的村民贾文兴说。
“我们搬迁来的人员,有来自香粉乡雨卜村、安太乡元宝村和培秀村,多数是苗族。那时我只有十来岁,刚来时大家很陌生。经过60多年的发展,现在我们相处得像一家人了。”81岁的村民梁新荣说。
如今四合村辖有大坪、小苏、平泠、小力、约漕沟、八月更、移民屯、大苏、山头、板榄,火坝、沟尾等12个自然屯,共604户2719人,包括有汉族、苗族、壮族、侗族、瑶族、傈僳族等民族。其中,苗族有1310人,壮族有80人,侗族有78人,瑶族有55人,傈僳族3人。
产业规模大发展,助民增收振乡村
“现在每天能收到生八角1500公斤,可以收一个月时间。今年的八角行情很好,每公斤能有14元的收购价。而去年是每公斤6至10元。”作为屯里多年来的八角收购者,乔英荣对屯里的八角种植、收购情况了如指掌。
“今年我家摘得生八角400多斤,收入3000多元。”在篮球场上晒稻谷的村民马秀云说。
“全村种植八角树1206亩。”四合村党总支部书记、村民委主任何美媛说。
近年来,四合村除了规模种植杉木、竹子外,还规模种植中草药材、油茶。目前,全村种有杉木46665亩,竹子13560亩,油茶390亩,共有600户参与种植。仅在2021年,全村发放种养产业补助8.896万元,涉及到21户脱贫户和2户监测户。
“为增加收入,我们大力发展“短平快”项目,规模养猪、养牛、养鸡、养鱼,以适应市场需求,促进群众增收。有了收入,村民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更加团结。”何美媛说。
文化交流促团结,基础设施很给力
“我们的文艺队伍有20多人,除了有事或是下雨,一般我们都来排练。”马秀云说,“大家白天忙活路,晚上8时到10时排练。”
移民屯之所以能在晚上排练节目,是因为建有戏台和灯光球场。全屯现竖有60盏太阳能路灯。“现在方便多了,随便走,不像以前晚上出门得打手电筒,还不安全。”马秀云说。
“我们常与其他乡镇开展交流活动。”马秀云说,“今年在做好疫情防控的情况下,我们屯举办了一场晚会,表演的节目得到了村民的认可。”
据悉,2016年以来,四合村在实施脱贫攻坚工作中,投入1275万元建设20公里道路,完成山头、大苏、板榄、沟尾、火坝、移民的屯级道路硬化工程。产业路修建到田间地头,山头、大坪、大苏、移民、约漕、沟尾、板榄、火坝等自然屯已安装有太阳能路灯。
“以前我们四合村的平泠、山头、大苏、板榄、沟尾、火坝等6个屯的农副产品都是靠背扛、肩挑,还要经过船渡来完成的,走的是羊肠小道,由于道路交通闭塞,严重制约了群众的经济发展。”何美媛说,“现在不可同日而语。新路给群众的农副产业销售打开了通道,带来生机,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