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记者跟随“石榴花香百色行”采访团,到凌云县浩坤村进行采访。一走进浩坤湖景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湖碧水,四周峰峦迭起,连绵不断,更有独峰耸立其中,水秀山明,风景如画,湖边聚居着壮族和瑶族群众。沿湖建有绿道,方便游人散步和观赏风景,绿道旁的山石上雕刻着有关壮族和瑶族民俗的壁画,展现了独特的民族风情。
浩坤村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2015年底,贫困发生率高达52.04%,属极度贫困村,仅靠一个溶洞才能与外界联系,进出都需乘船,生活困苦,交通不便。现在的浩坤村,凭借优美的湖光山色,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风景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前来旅游观光,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2014年,凌云县以“水墨浩坤湖·百年渔火情”的旅游定位,重点开发浩坤湖及周边景区。以浩坤湖周边的三合屯作为旅游扶贫示范点建设的龙头,改造34户群众房屋立面,建设风雨桥,观湖亭、观景台、游览步道等景观设施,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群众建设星级农家乐,补助渔民购置游船经营水上游览观光旅游项目。
“近年来,浩坤村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为契机,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与壮瑶文化特色,推动旅游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效营造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大团结良好氛围,先后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浩坤村第一书记陈思东自豪地说。
劳可团是浩坤村村民,今年43岁,他负责在景区里开游船。“以前我主要是在外务工,离家远,来回也不方便。现在回到村里,出门就上班,赚了钱还能顾家,每月有工资,每年还有景区门票收益分红,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在晨光中摇曳的游船上,劳可团的话语表露出对当下生活的满足。
浩坤村紧紧抓住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自我发展的中心任务,利用国家4A级浩坤湖景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扶贫产业,通过景区分红、集体资产出租、产业发展等多种形式,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到20.36万元。统筹推进资源租赁增收一批、协调景区收入分红增收一批、积极争取景区就业增收一批、大力发展旅游民宿增收一批、开设便民商店增收一批、发展特色产品增收一批的“六个一批”模式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使群众收入和村集体经济双双“壮”起来,旅游经济意识显著提升,各民族群众并肩劳作、合作经营,干在其中、乐在其中,进一步坚定了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绘就一幅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