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石榴花香百色行
3上一版
 
粤桂协作 守望相助
凌云彩架村:传承红色基因 助力乡村振兴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9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凌云彩架村:传承红色基因 助力乡村振兴

□ 本报记者 赵德飞
▲彩架村一角。
 

7月27日,记者跟随“石榴花香百色行”采访团,到凌云县彩架村进行采访。走进彩架村,一条小河穿村而过,一幢幢依山而建的靓丽屋舍、一幅幅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墙体画、一张张朴实的笑脸,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以前,彩架村是一个偏远的贫困村;现在,彩架村从贫困村变成了村美民富的宜居村。

彩架村位于百色市凌云县下甲镇东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9.5公里,因红八军彩架突围战而闻名。

1930年2月,邓小平、李明瑞、俞作豫、何世昌、宛旦平等组织领导了震惊中外的龙州起义,创建了中国红军第八军和左江革命根据地。3月,红八军第一纵队决定北上右江地区与红七军会师。4月29日,一纵队在凌云县彩村(今彩架村)被国民党桂军驻百色警备团岑建英部围堵,在付出伤亡、走散300余人的代价后成功突围,历尽艰险,最终于当年10月在今广西乐业县上岗村与红七军会师。

“依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们村充分挖掘独有的红色教育资源,使各民族群众对红八军彩架突围战的峥嵘岁月耳熟能详,对红色革命传统入脑入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康说。近年来,彩架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利用红八军烈士纪念碑、红八军彩架突围战纪念馆等丰富的红色资源,设立红色故事“微党课”,邀请红军后代和抗美援朝老战士,为村民和游客讲述红八军彩架突围战的感人故事;开展“红色故事进校园”活动,在彩架村红军小学开设红色课堂,从小抓好爱国主义教育;组建红歌合唱队,传唱红色歌曲,营造爱党爱国深厚氛围。通过“讲出来、唱起来、传出去”等方式,突出彩架特色,讲好彩架故事,着力打造红色彩架党建品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我们村荣获‘创建无邪教示范村’‘生态宜居村’‘平安村’等荣誉称号;2021年还成功申报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成为百色市仅有的2个全国红色美丽村庄之一,红色景区搞起来了,现在几乎每天都有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张康对记者说。

在村委大楼采访时,村委办公室墙上挂着的“百色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牌匾引起记者的关注,记者采访了彩架村党支部委员、村委副主任劳启明。

记者:“彩架村主要有哪些民族呢?”

劳启明:“我们村居住着壮、瑶两个少数民族,还有少量外嫁来的其他民族‘媳妇’。”

记者:“现在瑶族群众生活过得怎么样?他们搬下山了吗?”

劳启明:“他们都搬下山了,生活也好了。”

记者:“壮、瑶同胞在村里会有矛盾纠纷吗?”

劳启明:“以前很多年轻人没去外面务工,大家还没有种桑养蚕时,壮、瑶同胞经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闹得不可开交。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扶持下,现在全村都发展起来了,大家全力种桑养蚕,钱包鼓起来了,什么矛盾也没有了。”

在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彩架村积极发展桑蚕产业,村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越过越红火,壮、瑶同胞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以往的矛盾也随之化解。发展桑蚕产业不仅助力乡村振兴,也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记者在村中采访时,看到正用水喷洒房顶使蚕房降温的劳大哥。

记者问道:“你们家今年养多少批蚕了?”

劳大哥:“今年以来,我们养了4批蚕。”

记者:“蚕茧好卖吗?年初到现在卖蚕茧挣了多少钱?”

劳大哥:“蚕茧每斤26元,现在卖蚕茧挣了大约2万元了。”

记者:“一年大概能养几批蚕呢?”

劳大哥:“如果桑叶充足,一年能养10批左右。”

记者:“那单靠养蚕这一项目,你们家就收入五六万元了。”

劳大哥:“我们家养蚕收入比较少,有些人家单靠养蚕一年能挣10多万元呢!”

彩架村有618户,其中有400多户养蚕,桑园面积4800多亩,养蚕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如今,彩架村通过开展红色革命教育和发展现代农业、旅游观光等田园乡村旅游业,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的乡村振兴之路,打造了一个生态宜居、富裕文明、美丽幸福、团结和谐新彩架。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