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乡村振兴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党建引领“牛”起来 群众“犇”上致富路
张宏明:退伍不褪色 “铁肩”担重任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2年9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党建引领“牛”起来 群众“犇”上致富路
——西林县马蚌镇那托村走访见闻
□ 黄燕群 王登华
▲那托村肉牛养殖基地的饲养员正在喂牛。
 

那托村位于西林县马蚌镇东北部,与贵州省兴义市洛万乡隔河相望,距镇政府驻地37公里,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112户475人,属天生桥一级水电站重点淹没库区移民村。近年来,该村以党建为引领,树立“小村也有大作为”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村集体+党员+村干部+群众”肉牛养殖经营模式,带领群众抱团发展肉牛养殖,走出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子。该村先后获得百色市“乡风文明红旗村”“生活富裕村”等荣誉称号;村党支部获评自治区三星级党组织。

近日,笔者走进那托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油茶林、沙糖橘果树林、杉木林,长势喜人,目之所及都是绿色产业。群众穿梭在油茶林、果园里忙碌着,有的在油茶林里锄草,有的在果园里剪沙糖橘的徒长枝,炎炎夏日,挥汗如雨,为年底丰收默默劳作。

那托村坐落在南盘江畔,风景秀丽,是一个生态移民村。2018年以前,该村以养鱼为主。万峰湖整治后,西林县党委政府引导村民结合实际转变思路,那托村有林地多,让大家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引导从“水耕”向“山耕”产业转型发展。目前,该村种植油茶6000多亩,沙糖橘500多亩,杉木7000多亩。

来到那托村肉牛养殖基地,牛舍成一字型排开,牛舍内一头头肉牛膘肥体壮,悠闲地嚼着饲草。只见饲养员正在忙着清扫圈舍、拌草料、倒水喂料。该村脱贫户王立光是肉牛养殖基地的饲养员,见我们到来,热情打招呼。知道我们来意,他如数家珍说:“我今年4月份来到养殖基地喂牛,一天喂两次,工作也不是很辛苦,每月工资3000元,不仅能在家门口打工,还能利用空闲之余去护理自家的油茶林和沙糖橘林,增加了家里的收入。”

养牛是那托村的传统产业,该村每家每户都养有牛,多的10多头,少的4、5头。过去由于散养模式成本高,效益并不理想,加上现在山上都种植经济林木,发展了特色产业,能放牧的场地非常少,当地群众渐渐减少了养牛数量。为了让养牛产业得到持续发展,那托村党支部经过多方调研,探索走“党建+”模式,利用粤桂对口帮扶资金100万元,建设牛舍、牛粪发酵池、饲料加工间、草料发酵室、化粪池、生产用房、蓄水池等可容纳200头肉牛的标准化养殖场。由村党支部牵头,村集体统一管理,吸纳村干部、党员、群众入股,聘请脱贫户管理,采取分红养殖经营模式,壮大养殖规模。

那托村党支部书记王正明介绍,那托村在计划发展肉牛养殖项目前,村“两委”班子成员分别到贵州、广东、深圳等地进行市场调研。经过调研,发现肉牛市场稳价格定,市场需求量大,不愁销路,养殖效益可观;既可以带动群众养牛的积极性,还可以解决脱贫人口就业问题,进一步助推乡村振兴。

据了解,该村养殖的肉牛主要品种为西门塔尔牛,体格大、生长快、适应性强、肉质好,非常适合规模养殖。县人大代表、那托村副主任王仕文就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2021年4月,王仕文从贵州省兴义市引进8头西门塔尔牛试养,经过1年的养殖,销售额达17万余元,每头获纯利润1万多元。王仕文也从原来的万峰湖网箱养鱼的“玩水”专家、能人党员,率先一跃成为那托村西门塔尔牛养殖的行家里手,有效解决了那托村西门塔尔牛养殖销路和技术上的难题,让群众对栏圈养牛产业吃下定心丸。

“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我个人入股养殖场10万元,我有信心跟着村党支部‘一条线’地干,现在西门塔尔牛的销路不愁,价格也比较稳定,市场价格一般都在每公斤40元左右,养牛经济效益还是蛮可观的。”那托村入股村民王德新说。

产业结构新调整,提质增效扩规模是关键。目前,那托村养殖肉牛100头,有12户群众入股参与肉牛养殖。今年年底,该村将扩大养殖规模到200头以上,预计肉牛总产值可达400余万元,带动更多农户入股参与肉牛养殖。

目前,肉牛养殖产业已成为那托村群众增收致富的希望产业。那托村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动能,带领群众“犇”上了乡村振兴致富路,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新蓝图。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