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北海铁山港,海面浪花飞卷,千帆点点,滨海码头,彰显向海经济一片繁荣的景象……
今年6月,我有幸以少数民族作家的身份应邀参加“民族情,一家亲”主题创作采风活动,各民族文艺家代表奔赴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镇、营盘镇等地进行实地采风。让我有机会领略白龙珍珠古城的风采、南康千年古镇的万种风情,这些都是当今民族团结和谐共处的典范。
我们此行的重要一站是参观南康镇的滨海社区。在社区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2020年建成的宽广大气的同心文化广场,环视整个广场,花草树木环绕景观优美,灯光等设施齐备。舞台中央的背景墙上写着竖排的标语“强国复兴有我,中华民族一家亲”。背景墙的中央写着“壮族三月三 八桂嘉年华”“铁山港区首届民歌节歌王歌后争霸赛”的条幅,难道这里也有我的壮族兄弟姐妹吗?他们每年也举办民歌比赛吗?跟我们那坡的三月三山歌比赛是一样的吗?我饶有兴趣地继续参观,期待心中的疑问能一一得到解答。在同心文化广场的右前方有一条同心文化长廊。长廊里介绍着近几年壮族三月三、少数民族山歌对唱、母亲节民族知识竞赛等群众活动的盛况;介绍南康民族曲调《卖鸡调》2016年被邀请到香港、澳门参加“健康世界 舞动香港”国际健康舞中国区邀请赛,并获得铜奖的好成绩;还详细介绍广场建设、社区发展等等情况。
我们走进民族团结文化馆。在馆内的长条桌子上,展示着一件件毛南族、壮族、京族、瑶族、苗族等多个民族的服饰,墙上的一幅幅图片展现着社区发展的峥嵘岁月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还有社区干部为民办实事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感人画面等等。在历史展览馆,这里展出的是一些怀旧的小人书;还有一些古老的生活用具,如葵扇、手锯、斧头、铁锤、木箱、簸箕、米缸、木耙、犁耙、铁耙等等。透过这些古老农具我们可以想象前人生产、生活的艰苦,全靠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如今的幸福生活。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心里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在这里呢?在后来的座谈会上,社区的许书记告诉我们:南康滨海社区是2018年12月份才挂牌成立的。辖区包括前卫农场、滨海农场,地跨铁山港区南康、营盘、兴港3镇,共有27个居民点,有毛南族、京族、壮族等10个少数民族,是铁山港区少数民族集居地之一。据2020年人口统计显示,铁山港区少数民族常住人口为1977人,主要是来自东兰水库的壮族移民,其中213户818人聚集于滨海社区之中。这些少数民族兄弟姐妹是在1999年和2000年由国家移民局分批次安置到滨海社区的,他们与农场员工及家属同工同酬。除了农场给予每户承包土地的优惠政策,还能享受政府给予少数民族各项扶持政策。还开展一些种植和养殖技术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种养技术,通过种养项目获得收入,据统计2021年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789元。社区为移民解决每户80平米宅基地,落实危房补贴1.5万元的扶持政策;还经常关爱孤寡老人,为移民们排忧解难;举办各类民族文化活动,让各民族群众沟通交流。20多年来,东兰移民们非常勤劳,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勤劳致富。有部分年轻人在务农之余到铁山港区炼钢厂、炼油厂、玻璃厂和林浆纸厂务工增加收入。随着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危房改造政策的落实,移民们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过上了幸福生活。他们早已下定决心,扎根滨海,把南康当作他们家乡了!
2021年滨海社区创建了滨海蔬菜基地,实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奋力把果蔬基地打造成具有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产销一体化的产业相融合的新时代农业发展新样板。2022年上半年基地首批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70亩。他们雄心勃勃地计划下半年扩大到2500亩,辐射周边居民种植面积7000亩,努力成为“南菜北运”的主力军。
参观完这个民族团结气氛浓厚,一派欣欣向荣景象的新兴社区,著名书法家刘蒙平非常振奋,他现场挥毫泼墨,写下豪迈的诗句“滨海和风阵阵吹,同心共话石榴情。家园建设齐动手,古井新村皆入诗。”众人感慨万千,纷纷翘起拇指,交口称赞……
看着眼前繁荣兴旺的滨海社区,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欢乐详和的景象。在传统节日里,少数民族同胞们穿着盛装,为多彩节庆放歌,为幸福生活喝彩,表达了八桂儿女对党的感恩、对祖国的热爱、对时代发展和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我仿佛听到了那悠扬的卖鸡调响起来了,那音调多么优美动听,他们歌唱新时代主旋律,他们唱出了心中的喜庆与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