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为侗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贡献力量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2022年8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侗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贡献力量
——访侗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杨会光
□ 本报记者 杨兰桂
杨会光创办的私人博物馆一角。
▲杨会光(左三)搜集到侗族地区珍贵的清代道、佛、儒教经书和画一批。
 

缀着花卉和动物造型的侗族银冠、铜锈斑斑的青铜茶壶、锃亮光滑的侗家琵琶、虫蛀脆黄的经书抄本……在三江侗族自治县良口乡和里村一栋三层侗族建筑风格的小楼里,各楼层依次摆放着充满古老文化气息的侗族古籍和侗族传统民俗老物件,这些都是该村原村支书杨会光千辛万苦搜集来的珍宝。

杨会光身上有许多头衔:三江侗族自治县第九届政协委员,第十三届~十五届人大代表;三江侗族自治县十二次~十四次党代表;三江侗族自治县工商业联合会、商会副会长……在三江,甚至在柳州市,杨会光创下许多个“第一”:20世纪80年代在村里上规模开办个体工商户第一人, 1997年柳州地区个体工商户土地流转创办林场第一人, 2007年广西创办茶叶合作社第一人……

然而,杨会光更无愧于民族文化传承人的称号。他热爱侗族文化,于1994年开始搜集侗族古籍和侗族民俗老物件,截至目前,他搜集到的古籍近1万件,老物件3000多件。

2020年,他个人创办了一家私人博物馆,免费展出侗族古籍和侗族民俗老物件。

全力推动三王宫成为文物保护单位

1965年6月,杨会光出生在和里村一个贫穷的侗族家庭,家中有七兄妹,杨会光排行老三。七八岁时,杨会光赤着脚上学读书了,周末,他上山砍柴挑去集市卖换大米回家帮着父母解决口粮问题;放假时,他帮别人打零工,扛木头、挑砖瓦赚钱补贴家用……1984年,杨会光初中毕业后没有条件继续升学,为了生存,他曾与别人到柳州、融水等地学经商,贩卖过猪肉也办过砖厂。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侗乡,他靠信用社的贷款创办了经销商店,而后流转土地创办林场,到2000年,他成了百万富翁,成为柳州市知名的农民企业家。

鉴于他积累了较丰富的农村农业发展经验,1999年,他接受组织安排,毅然决然回到和里村任村支书,他当了19年村支书。在19年时间里,他带领群众建设乡村,发家致富,使和里村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广西首批传统村落”“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杨会光从打工到经商,然后回归家乡任村支书,一路艰辛一路汗水,努力付出有了收获,他说:“获得的奖状、证书有一整箱。”

杨会光的家乡是侗族聚居区,也是侗族文化富矿区,从小受侗族传统文化熏陶的杨会光对民族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

著名的夜郎文化遗址三王宫距离杨会光家不到100米。三王宫为砖木结构建筑,屋檐雕龙画凤,内有宫门、神宫,回廊采用的是古代汉族宫廷庭院式建筑风格,而木楼戏台和偏舍,则采用侗族传统的穿斗构造干栏式结构技艺,是汉侗建筑艺术相互融合,中华多民族文化交织的典型代表。民国初期,三王宫所在地曾是溶江总局的办公地,后来陆续作过小学校舍、信用社、供销社门市部等,“文革”时期,庙里不少浮雕被摧毁。杨会光对夜郎文化高度重视,身体力行推动抢救保护工作。1991年,杨会光发动6个村寨组成筹委会,带领群众四处筹资,还得到县政府资金支持进行全面维修,使三王宫具备了申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条件。2001年,三王宫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三王宫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得到自治区文物部门下拨的57万元修缮资金。2013年,三王宫晋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抢救搜集侗族古籍和民俗老物件

7月21日,广西少数民族古籍翻译整理业务培训班在南宁举行。杨会光带着大儿子和侄子到南宁参加培训,同时,他带着700多件侗族古籍交给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

杨会光自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搜集侗族古籍和老物件,他的足迹遍布广西三江、融水、龙胜,贵州从江、榕江、黎平,湖南通道、靖州、会同等地。

杨会光搜集的古籍有族谱、契约文书、碑刻、经书、戏剧本、医书、歌本等。他说:“我搜集到的有清代通商记事本、民间课本和医药等古籍,这些都是不太常见的,是侗族地区珍贵的历史资料,学术价值很高。这些古籍可以让不同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各取所需,比如历史学家可以观察当时的国家制度和变迁;民族学家可以了解当时的民族风俗和习惯;语言文字学家可以研究各种文字书写习惯。”

为了搜集古籍,杨会光没少吃苦头。他说,有时了解到哪家收藏有古籍,登门三四次才见到收藏人,去的一般都是边远的高山村寨,凌晨出发走山路,晚上空手回家是家常便饭。“有一次我去一个寨子找一位老人搜集文书,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见到他时已是晚上八九点钟了,已经和他谈好了,他妻子说一句‘这是祖宗留下来的,你卖去不怕人家说你吗’,老人立马收起来不给我了,完全没商量的余地。”说起过往,杨会光还禁不住心酸。有时为了加强沟通交流,他买上酒肉,三番五次去找收藏人,“有的东西我拿到手,收藏人的儿子回家后不同意出让,追到半路拿回去,甚至过了好些日子走几十里路程追到我家拿回去的也不在少数。”

杨会光的祖辈给他传下一部分古籍(物件)。1994年,他开始注意收藏服饰、农具、生活用具等侗族民俗物件。在各村寨人家房屋改建和搬迁时,他就去搜集别人不要的东西。杨会光任村支书期间,创建了村史馆,馆藏的物件全部是他个人出资搜集的。

侗族人有这样的习俗,老人家过世后,一般家里人都把他的东西全部烧掉,算是把东西全部送给逝者。杨会光想尽办法动员他们把有价值的物件交给他保管。杨会光告诉他们:“我建有侗族博物馆,请你们放心交给我,我拿去编成书后也送给你们一本,这样你家的文化也保留下来了。”

为了做通收藏者的思想工作,杨会光每到一处先去找村干部和寨上有威望的寨老交流,取得他们的支持与信任。侗族地区有些老人只能听懂侗语,杨会光邀请侗族琵琶歌师和当地侗族民歌手去交流聚会,汇聚男女老少来听歌,通过歌会宣传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性,使许多村民放心乐意地把古籍和老物件交给他保存。

“村与村、寨与寨的契约文书非常有价值,我明明看到了,但他们就是不敢给我们,也不给拍照,说是集体的怕有麻烦事。有的说等一等,如果想通了就给我们,有的我们去了无数次都不给我们。有好几个村,我们去了多次都没有搜集成功,最后再去时老人家已过世了,后人把东西全部烧了。”杨会光常为此痛心疾首。

目前,杨会光团结、组织了3个组 12人的搜集团队,与时间赛跑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

农家成为高校实践教育基地

为了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留下来、展出去,让更多人加入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来,2020年,杨会光自己创办了一家私人博物馆。杨会光用他的经销商店5间门面共三层楼改为博物馆,共有600多平方米,馆内布局为柜台式,陈列的东西以民俗类的老物件为主,全部免费开放供人参观,每年有上万人到馆参观。

“到目前为止我交给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的古籍有7000多册(件),这么做一是为了古籍有个安全保护的归宿,能有一批专业的队伍来整理研究,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侗族文化,二是得到古籍保护中心的一些资金支持,能继续开展抢救搜集工作。”杨会光说。

搜集侗族古籍及老物件,杨会光不仅付出心血,更付出了金钱。每搜集一件古籍或老物件,杨会光都给收藏人支付一定的报酬。杨会光说,截至目前,搜集文书古籍类花了100多万元,老物件类也花了100多万元。杨会光育有两个儿子,均已大学毕业,他的妻子和儿子都很支持他做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所以他才能毫无顾虑地将之前创办的1000多亩林场和夫妻经营的经销商店全部收入投入这个事业。

“在目前看,村史馆和我个人的博物馆是侗族珍贵物件最丰富、种类最多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侗族文化博物馆。”杨会光说。杨会光家丰富的藏品吸引了区内外做实践研究的高校师生,十多年来,到杨会光家做研究生毕业论文、学术研究的有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重庆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师生,几乎每年都有两三批师生到他家来开展调研。目前,杨会光收到的研究生毕业论文9本,正式出版发行的和里村明清时期题材的专著2本。今年6月8日,“广西民族大学实践教育基地”在他的博物馆挂牌。

杨会光喜欢外出学习交流取经,经常参加各种培训,到大中专院校去拜访专家学者,并时常邀请专家学者到他家指导。见多识广,他内心有了远大的目标,格局就高了。杨会光表示,他所做的侗族古籍及民俗老物件保护,是想把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留得下来,通过挖掘、讲述蕴含其中的民族历史故事,让后人记得住乡音、乡味、乡愁,让后人精神有所寄托,心灵有所归属,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展。

杨会光有一个梦想:建一个大的侗族博物馆。他要把他所收藏的古籍和老物件全部展示出来,供天下人参观,让后人和世界人民了解侗族文化。

“少数民族古籍是各民族传承文明薪火、赓续精神血脉、彰显民族自信的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杨会光用20多年的心血保护传承侗族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贡献了力量。”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韦如柱说。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