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门文化大院建设是2015年防城港市启动的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活动的重要项目,也是防城港市根据边境地域特点,因地制宜构建“文化兴边固边,文化助推民族团结进步,文化睦邻”的创新举措,项目建设经验获得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肯定。
防城港市防城区陆地边界线长61.8公里,15个抵边村中,居住着汉、壮、瑶、苗、京、侗等民族,边境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防城区紧紧抓住国门文化大院建设这个契机,整合各部门面向农村实施的各项惠民科技文化教育资源,搭建国门文化大院和国门文化大舞台,形成集文化、教育、体育、基层党建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平台效应辐射、带动、加深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助推民族团结进步。
防城区国门文化大院充分发挥设施功能,在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受众体验感悟和普通话普及等方面,发挥阵地和平台作用,让文化说话,构筑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了边境地区各民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使边境群众不断感受感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
那良镇高林村聚居着大板瑶和花头瑶,是国家民委命名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大板瑶服饰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林村在建设国门文化大院中设立了大板瑶服饰展览馆、瑶族刺绣展览馆和国门陀螺竞技场,在非遗展示馆分别展示“阿宝节”活动、大板瑶民俗文化等。峒中镇细坑村作为大板瑶聚居村,国门文化大院除了设立大板瑶民俗非遗展示馆,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长廊外,增设了大板瑶民族文化展示馆,展示大板瑶日常所用器皿载具,农耕用具,日常服饰及重大节假日服饰等器物,同时设立文化墙,将大板瑶的前世今生、民族节日、民族风俗等相关内容介绍陈列于墙上,以此来提高大板瑶的知名度,使少数民族文化在与中华文化的交流、交融中更加丰富多彩。
目前,该区在滩散、里火、高林、细坑等村打造了各具特色的国门文化大院,加强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全面改善和提升了边境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及服务水平,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逐步营造日益浓厚的崇德向上良好氛围。那良镇滩散、里火、高林国门文化大院自建成投入使用至今,每年15000余人次受益,峒中镇细坑村国门文化大院每年5000余人次受益。
依托国门文化大院,该区通过春节、“阿宝节”、“三月三”等节日举办各种民俗文化活动,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培养了大批民间艺人,又很好地对外展示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风情,促使民族特色文化走出山门,走进“北部湾开海节”,走进电视屏幕,为各民族群众带来了经济效益。
防城区在探索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中,抓住契机,以国门文化大院建设为切入点,多部门达成创建共识,用长效机制保障建设工作的可行和延续,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获得了诸多荣誉:那良镇高林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那良镇里火村获得“全国基层文化先进单位”称号,滩散小学获第三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称号,十万山派出所被评为第七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峒中镇尚义村被命名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村”,3人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7个单位被命名为第三、第四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4个村被命名为第一批广西兴边富民示范区;11个单位被命名为第一批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10个单位被命名为第二批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