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石榴花香百色行
3上一版
 
心手相牵 共建美好家园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2022年8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媒体主题采访活动
心手相牵 共建美好家园
——百色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扫描
□ 本报记者 梁 晴 韦颖琛 何宗威 黄 云 文/图
▲隆林各族自治县鹤城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一家扶贫车间里,各族群众正在制作民族服装。
▲百色起义纪念馆。
 

“我和我爸是仡佬族,我妈是彝族,爱人是苗族,大嫂是汉族。”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者浪乡党委书记韦强说,“读书的时候班上就有不同民族的同学,现在工作了,我们的班子成员也来自5个不同的民族。”在百色,像这样的多民族家庭比比皆是,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场景随处可见。

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体的百色有汉、壮、瑶、苗、彝、仡佬、回等7个世居民族,全市423万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7%。

近年来,该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新工作思路,探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新模式,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书记”一齐抓,全社会参与、全方位覆盖、全区域联动的创建工作新格局。

走进百色,记者不仅被百色起义精神所震撼,被浓郁的民族风情所吸引,也被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深深感染。

从乡村到城镇 各族群众守望相助

隆林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各族自治县之一,也是百色各民族团结融合的一个缩影。在隆林者浪乡么窝村,记者看到了一个特别榜——2021年“十佳评选”光荣榜,上榜的不仅有优秀共产党员、好邻居、好少年等,还有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屯、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么窝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晓秋告诉记者,这些都是由全体村民投票选出来的。

近年来,村“两委”以党建为引领,通过举办十佳评选、乡村夜话、百姓大舞台、乡村运动会等活动,宣传民族政策,倡导移风易俗,动员发展产业,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民族团结意识也大大增强。

“我是苗族,小时候去赶圩,路过壮族的寨子心里会慌慌的,现在不会了,而且遇到村民还会打招呼。”王晓秋说,“现在村里不管哪家有红白喜事或者起房子,全村人都会去帮忙,各民族节日大家一起庆祝,各族通婚也很普遍。”

村寨里的各族村民团结互助,汇聚于城镇的新居民、创业者也相处融洽。

在广西隆林昌隆服装有限公司的制衣车间,公司创始人黄东海穿着苗族服饰,向记者一一介绍当地各民族服装的特点。如果不是有人问起,一般人不会想到他其实是个外地人。“目前我们的员工除了我之外,其他都是本地人,汉、壮、苗、彝、仡佬族都有。”黄东海笑着说,“我是汉族,也没感觉和他们有什么不同,大家都一样了。”

黄东海来自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2009年到隆林经营服装生意,2013年成立服装公司,公司主要生产隆林当地5个民族共几十种服装以及校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公司从零起步,逐渐发展到拥有3个生产车间、131名员工的服装厂,2022年总营业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在粤桂扶贫协作的样板工程、深百扶贫协作的标志性工程——百色市右江区深圳小镇易地搬迁安置区,记者看到整齐的现代楼房,配套齐全的学校、医院、超市、工厂,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来自壮、汉、瑶、苗等11个民族的1.8万多易地搬迁群众在这里生活,他们来自凌云、乐业、田林等全市9个县(市)57个乡镇304个行政村,4285个家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0%。

据深圳小镇百祥社区主任田炳刚介绍,近年来,他们通过建设深百产业园、发展集体经济、深企招工等就业帮扶措施,探索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新路径,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能致富”。

各族群众同上一堂课、同过一个节、同吃一桌饭、同住一栋楼、同干一份事业,大家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这样的观念已融入百色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奔小康到共同走向现代化 “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为团结和谐打下坚实基础的,是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持续改善,是从摆脱贫困到走向现代化,一个民族都没落下。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近年来,百色加快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交出一份出色的成绩单:

——2021年,百色市生产总值1568.71亿元,比上年增长9.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17元,同比增长8.8%;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26.3亿元,同比增长28%,增速分别比全国、全区高6.6、6.2个百分点。

——“十三五”时期,12个贫困县(市、区)全部摘帽,89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021年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5803个,预算总投资52.64亿元,完成率100%。

……

在各族群众携手奔小康的路上,涌现出“时代楷模”黄文秀等一批先进个人。黄文秀走了,可是她的精神依然激励着后人。如今,百坭村党员干部继承黄文秀未了的心愿,狠抓种植业,共种有杉木18000亩、油茶2000亩、砂糖橘1800亩、茶叶620亩、枇杷400亩、烟叶460亩,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7月28日,记者来到百坭村,目光所及的是一处处独栋小楼。走在百坭村的村道上,就像徜徉在城市的别墅区,一处一天地,一步一风景,楼栋错落有致,道路宽敞整洁,花草点缀其间,小车掩映树下……

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环境不断提升,长期在外创业打工的年轻人回乡发展。在百坭村村部所在地百坭屯,记者见到了回家创业的梁祥会、黄静莹夫妇。黄祥会2012年中专毕业后在南宁工作,2016年回到百色自主创业,开烧烤店。

2020年,他发现村里每天都有人前来参观学习,可是却没有一家餐饮店,夫妻俩便回村用自家的房子开餐饮店,现在餐饮店月利润有六七千元。除此之外,黄祥会一家还种植11亩砂糖橘,年收入约8万元;种油茶30多亩,年收入也有几万元。

“你们已经过上超小康生活了。”记者说。“对哈,我们村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小汽车了。”黄祥会自豪地说。

兴边富民行动提速 边陲小镇变发展前沿

百色与越南接壤,陆地边境线长360公里,边境地区各族群众长期担负守边戍边、稳边固边的使命和责任,其团结稳定对国家安全意义重大。

为实现边民安居乐业、边疆巩固安宁,百色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兴边富民行动相结合。“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投入“固边兴边富民行动”资金12.36亿元,深入实施强基固边、民生安边、产业兴边、开放睦边、生态护边、团结稳边六大工程,边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各族群众凝聚力、向心力显著增强。

在与越南山水相连的靖西市龙邦镇护龙村,走在宽敞干净的村道上,记者深切感受到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之大,而且建设正持续升级。

龙邦口岸旅检通道国门楼的外立面已装修完毕,施工接近尾声。据了解,旅检通道预计在今年10月完成建设并验收,届时,龙邦口岸将实现“一口岸两通道”,正式升级为国际性口岸。

龙邦口岸是广西三大重点口岸之一,是我国大西南连接越南通往东盟最便捷陆路大通道,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枢纽。2021年5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龙邦口岸扩大开放为国际性口岸并扩大开放那西(货运)通道。

龙邦口岸在广西开发开放起步相对较晚,2017年10月边贸互市区通关,2020年6月正贸(一般贸易)区通关,但兴边富民的作用日趋突显,据统计,目前通过备案的边民人数约2万人、边民合作社22个,2021年互市贸易额为39.41亿元,边民参与互市贸易达49.26万人次。

“升级为国际性口岸以后,我们的口岸流量更大、业务面向的区域更加广泛,这些业务将给周边的各族群众带来更广阔的就业前景。”广西万生隆国际商贸物流中心运营中心总经理张进说。

2012年,靖西引进投资近30亿元的龙邦万生隆国际商贸物流中心一期项目,集成边贸互市区、一般贸易区、仓储、加工产业园等多功能,是广西边境一次性投资量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商贸物流综合体。

受疫情影响,今年春节以来龙邦口岸的进出口贸易一度停滞,至6月才逐步恢复,但张进对口岸的未来充满信心:“百色是国家级的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靖西又是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引领区,龙邦口岸被放在了龙头的位置,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昔日的边陲之地正立于开放发展的潮头,成为各族儿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热土。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