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胜各族自治县乐江镇光明村光明大寨有100多户人家,全是侗族,几十年来,寨子里除了春种秋收农忙时节,村民们每天都在排练戏剧歌舞,走村串寨进行“为也”民族文艺演出交流,还受邀到湖南、贵州演出,多次获得县(龙胜)、市(桂林)文艺演出奖项,成为龙胜乡村文艺最出色的两个村庄之一。
光明大寨文艺队风采夺目,人才辈出,得益于村里民间艺人杨盛裕及8个儿女两代人对文艺的痴迷与传承……
1“杨七郎”打工学艺 回村传戏光明大寨
杨盛裕生于20世纪20年代出生于光明大寨,他有5个哥哥1个姐姐,作为“杨七郎”,他结婚后育有8个儿女。年轻时,杨盛裕到桂林临桂县庙头打短工,当时乡村最大的娱乐莫过于看大戏——桂剧、彩调剧。杨盛裕在庙头迷上了大戏。他身材匀称,挺拔俊秀,遂得拜师学艺。短工结束回到家后,他说服家人,请庙头的师傅到家里来教戏剧。杨盛裕能学戏剧,离不开父亲父兄的支持。他父亲杨元贵青年时曾到贵州拜师习武,学到一身武艺,还掌握疗伤药方,以武调教子弟,还免费给乡邻群众疗伤,渐渐成为十里八乡颇有威望的人家。戏剧师傅在杨家住了2年,杨盛裕学完了生末净旦等戏剧全套功夫后,便开始在村里排演,使戏剧逐渐在村里生根发芽。
不过,清末到民国期间,战乱频仍,交通闭塞的光明大寨,人们生活普遍贫苦,村里养不了戏班。杨盛裕高小毕业,聪明好学,熟读中国四大名著及《封神榜》《隋唐演义》等古典文学,他给村民说书讲故事,常常令听者痴迷。他排戏也无剧本,张口就传授,让演员记住台词,记不住的自己写下来,不会写的字,他帮写。杨盛裕经常废寝忘食地进行戏剧教学,常常做好的饭菜都凉了还顾不上吃。演出时,担心演员忘词,杨盛裕就手拿一个长竹筒,从后台伸到戏台,用竹筒传声提醒。观众也不以为怪,反而在嬉笑中增加了舞台互动与戏剧效果。
在小儿子杨进维印象中,1990年之前,父亲杨盛裕晚上常在村里排演戏剧。晚饭后在自家火塘旁,也常常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坐着村民,听父亲说书讲故事。精彩的民族语言,配合肢体语言和生动丰富的表情,令村民们听得如醉如痴。杨进维与同龄人爱听父亲讲《西游记》,听着听着,眼前就会呈现孙悟空勇斗妖怪的精彩“电影”画面。“尽管岁月久远,但我脑海中的每一个故事依然那么饱满生动。”杨进维说。
每年正月,侗族村庄之间相邀“为也”互动。有一次,光明文艺队受邀到平等镇广南村进行“为也”,广南村素来文艺之风浓郁,棋逢对手,艺遇知音,光明文艺队演出8天8夜,走4个屯,场场演新戏,没一个内容重复,令广南村人叹服。
2承父业青出于蓝 “杨八郎”奏响龙脊交响曲
杨盛裕也曾跟父亲学武术,但不比几个哥哥们学得好,于是他专攻戏剧。杨盛裕的8个子女依次为杨进菊、杨进秀、杨进娟、杨进书、杨进广、杨进诗、杨进香、杨进维,其中书、广、诗3个儿子都学到父亲传授的武术;杨进菊(近80岁)、杨进娟嫁在本村,至今仍在村老年文艺队。
哥哥姐姐大多参加村文艺队,杨进维耳濡目染,加之父亲疼爱,激活了他的艺术细胞。1992年,杨进维到玉林文化局艺术学校就读,艺术认识得到了提升。放假回到文艺队后他开始参加演出,歌舞、小品等流行音乐全面上阵,杨进维的艺术天赋得到了发挥。1995年毕业时,学校想让他留校任教。但杨进维选择了回家乡,跟随村文艺队继续演出,同年到县职业中专任声乐老师。此后杨进维在县城多家单位担任声乐、舞蹈老师,表现出众,2011年他被借调县庆办,担任庆祝自治县成立60周年文艺节目的策划、导演,次年转到县文化馆工作。
每前进一步,杨进维常常感受到父亲与光明村文艺队给予的文化滋养。2012年6月,杨进维担任副导演的龙胜“首届龙脊国际梯田文化旅游节暨2012年中国·大桂林旅游桂湘原生态风情节”开幕式文艺表演前夜,白天忙得团团转,夜幕降临之际,听到现场有人播放刘和刚唱的《父亲》,歌词旋律触动了杨进维:想起父亲,一幕幕父子情深画面,让他破防,对父亲隐忍的爱顷刻喷涌,眼泪肆意流淌,湿透脸庞……杨进维坐不住了,打电话恳请朋友开车送他回老家,连夜把父亲接到县城。一路上,谈到导演儿子的成长,92岁的老人孩童般雀跃,赞许说小儿子是他“文艺细胞”的小小草。第二天观看开幕式文艺表演时,杨盛裕露出欣慰的微笑。
最近10年,杨进维作为编导、总导演,负责桂林市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龙脊交响诗”民族歌舞等10多场大型文艺活动,奏响龙脊交响曲,把龙胜苗、瑶、侗、壮、汉各族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创作的歌曲、编导的舞蹈作品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奖项10多次,其中作品《勒金》《手拍手·脚踩脚》分别获得文化部、教育部颁发的编导一等奖、优秀编导奖。
(光明文艺队供图)
3 人才辈出履公职 一家人可演一台大戏
光明文艺队是龙胜全县最活跃的村级文艺队,只有平等镇广南村文艺队可与之比肩。数十年来,光明村充满文艺气息的故事说不尽道不完:
20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过桂林,一位江西籍小红军被国民党兵追捕,被杨远贵、杨盛裕父子救下,带回村里养伤,全村供养,由一老妇人照料,国民党派人几次来搜查,村民抬他到树林躲藏,保住了性命,小红军留村里20年,1954年回原籍,他还写感谢信给杨盛裕。几十年后,杨进维娶妻,老婆就是当初照料小红军的老妇人的曾孙女。光明村人说,这是戏如人生。
光明村村民以能加入文艺为荣,多个家庭有两三代人都加入了文艺队,涌现出5个公职人员——吴玉嫦、杨进维、杨爱从、杨一艳、杨海兰,其中吴玉嫦与杨海兰是老师,另外3人在县文化馆。吴玉嫦的妈妈、姐姐吴玉春及姐夫杨庆勇、弟弟吴炳兴及弟媳杨小艳,还有杨庆勇的妹妹杨海兰、弟弟杨庆华,他们都在20世纪80年代参加光明文艺队。1991年龙胜举行家庭文艺会演,出演节目必须是一家人。他们全家出动,演出由杨进维导演的现代彩调剧《拥军爱民》,讲述了年轻人要去当兵,家里有人同意有人反对的曲折故事,得到县领导高度评价,流传一时。
光明文艺队活跃数十年,如星星之火,燎原侗族乡村,染亮了龙胜乡村文艺的民族底色,并向着艺术潮流挺进。疫情期间演出少,文艺队的吴炳兴、粟福东2人就一起琢磨,改良侗族琵琶,并成功突破传统琵琶音高8度的极限,使侗族琵琶能驾驭更多现代音乐,因这小小的改进,卷起一股龙胜人学琵琶的热潮,日前全县已有3000多人学习侗族琵琶,催生了一个小产业,加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