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雨如瀑的夏日,我呼吸着绿色植物的特有芳香,走进十万大山腹地的一个壮族小山村。
村子地势平坦,是十万大山里少见的平坦。抬眼望去,皆一色平展展的浅绿深绿浓绿。主村道是蛇行样的蜿蜒,岔口亦不少,岔口又牵扯着更多的村道纵横伸展。村道全都是水泥硬化路面,偶或一座两座小山岗,低矮、绿面包似的,上面长满灌木和藤蔓,各色夏花在阳光里灿灿烂烂,或妩媚或娇艳,着实迷人。主村道绕岗拐弯,在绿油油的果蔗地里穿行,夹道的蔗林,深绿。蔗叶随风发出沙沙的响声,顺耳。黑色的蔗杆油亮,阳光虽然照不透深绿而茂密的蔗叶,但阳光的热力却将蔗杆的甜味蒸发出来,混杂着泥土和绿叶的芳香,一丝一丝随风扑入鼻来扑入怀来。甜味不浓,淡淡的兼带绿叶的香泥土的香,让人的心在清爽中就有了香就有了甜……
这个壮族小山村叫婆江屯,位于上思县叫安镇叫安村,距县域不足5公里路程。
婆江屯不大,总面积四百余亩,是十万大山村屯中少有连片面积如此平坦的村屯。四百余亩总面积里,就种植了三百多亩果蔗!全村四十户人家,村民皆种植果蔗。春天里夏天里秋天里,都招展着希望的绿又香又甜的绿。
婆江屯人,几乎都是壮族。村中高大的树木极少,竹丛却多着,一丛一丛星散。星散的竹丛旁边,三户五户壮族人家就绕着竹丛建房。房子是清一色的钢混结构楼房,楼房有些带庭园,门前皆整洁。楼前或竹丛下,小轿车静静泊着。现代文明与农耕文明在这里融合并交相辉映,展示现今新农村别样的韵味,让人感慨万千,心生激越。
穿行蔗海中,阳光被蔗叶切割成细块或丝丝缕缕,烈性骤降。外面的喧闹也跟着隐退。轻风倾情倾意拂过,蔗叶发出时断时续的沙沙声,恰似婴儿的自言自语,可人迷人。唯远山传来的布谷鸟的鸣唱,刺耳。
三五个正在剥蔗叶的村民,沉默,甚至连头也不抬,自顾动作娴熟地剥叶捆扎,汗水湿透的衣衫,凭风怎么吹,也拂不动……果蔗与糖蔗不同,果蔗十天半月就要将老叶和黄叶剥掉,让其茁壮,一节一节地向上延伸。还要打桩,桩上用竹篾扭结的绳成排成排将蔗杆串成行,扎稳,以此抗风,让其挺拔。这些都是力气活,要流汗,流大汗。村人的钱,都是流大汗挣来的。我的目光,从初进蔗林的好奇,渐渐变成惊叹,后来,变成崇拜大地一般的注目礼!
走出蔗林,我走进村民小组长梁树海的家。
在村民小组长梁树海的家里,他很爽快地对我谈他家里的情况:他两个儿子已经各自另立门户,开枝散叶。儿子每人种二十余亩果蔗。村里的年轻父亲们,有的在县城里有自己的商品房,过着一半村里一半城里的“两栖”生活。小孩在县城读书,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这样的生活,在当下的城郊,已经是新生的农二代农三代的首选。开小车的两个儿子也有这个“两栖生活”的计划,两个儿子也都说土地不能丢,这可是能生金产银的土地。对土地的感情,就是对故土的感情——一个人生活成长的精神底色就是故乡。
梁树海十分赞同儿子的见解。自己与老伴守在原先的楼里,也种10 多亩果蔗,兼养三头牛。闲时,也会开自己的小车带妻子进城购物,二人世界自由自在。家门旁边的竹丛下那头体壮且皮毛油亮的大黄牛就是梁树海的。去年出栏了两头,现今这头,已有多个买主出价3万余元求购。梁树海说这头牛是8000元买的,刚买时像条大黄狗那样大小,两年多的相处,有了感情,真要卖了,心有不舍。说毕便呵呵地笑……问他一年收入有多少?他呵呵地笑答:“每亩产量10吨,产值2万元,成本4000多元。你是个文化人,你帮我算算是多少吧。”甜滋滋的话音一落,又呵呵地笑,很满足很自信的神情。
“婆江屯里,单单是种果蔗,每户的年收入都在15至30万元之间,还有养鱼、养家禽的收入,还有卖蔗叶的收入,村民们富裕着呢。”陪同我采访的上思县养牛大户王飞朝笑呵呵地说。她在别的村养殖300多头牛,婆江屯的养牛户都是她的合作社社员,全婆江屯的蔗叶都由她收购。
坐在梁树海旁边的村民韩玉周,一直脸带微笑,是带甜的那种微笑。她接过梁树海的话题:“古话讲,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我们靠土地吃土地,都是挣的辛苦钱,但眼看着这土地能生钱,多辛苦都觉得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哩。我很知足,农民住楼房,开小车,不愁吃不愁穿,还不满足?我家也种植20亩果蔗,养3头牛。”
人有钱自然就底气足。韩玉周说这些时,自信满满,神采飞扬,边说边抬手擦擦汗湿的刘海。这一刻,我瞄到她粗糙的手掌和手指上被蔗叶割伤遗下的疤痕……村里还有10 多户村民养牛。说到养牛越来越少的原因,梁树海告诉我:一是蔗田全部采用机械化耕作,耕地基本不用牛了。二是过去蔗叶由牛来消化掉。现在蔗叶都由王飞朝包购,蔗叶脱手就是钱。三是因人工、技术、场地等因素制约,没法规模养殖。
婆江屯宜居宜业,村子四周,是绵延而来而去的群山,围着这么一块肥沃的盆地。明江河碧玉带似的从东往西日夜流淌,是名副其实的山清水秀之地。泥土是黑色的,望望就知道是沃土。因江水绕村,空气常年清新湿润。这里产的果蔗汁水丰盈,肉质脆爽清甜,是地域特产,也是婆江屯的传统产业。近几年,更是乘了科技和机械化的东风,迅速发展成规模化产业化。
在婆江屯,触景生情,我又想起那句给人希望的话:土地是公平的,只要你付出足够的汗水!
枕着明江河而卧的婆江屯,虽是小小一村屯,却也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中有了大作为,利用果蔗做强做大产业,实现了小山村也有大发展的振兴梦。立足于小村这片肥沃的土地,勤劳的婆江屯人,用滚烫的汗水逐梦,唱响一曲别有韵味的乡村振兴大歌。
离开婆江屯时,我分明感到自己的背后,被香的轻风甜的轻风追逐着……
(作者简介:徐仁海,防城港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广西民族报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