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故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从水上漂到住高楼的南宁疍家人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2022年7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水上漂到住高楼的南宁疍家人

□ 苏 龙
▲传承传统文化,举办疍家婚俗文化表演。(梁冬苗 摄)
▲举办渔民丰收节活动。(二桥西社区 供图)
 

在南宁市邕江大桥江滨休闲公园临江水域,亭子码头下坡处和三津渡口等水域,曾经生活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一年四季主要生活在船上,以打鱼、捞螺为生。船既是他们谋生的工具,又是他们温暖的小窝,有的几代人同船,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住在船上。这就是疍家船民,以船为家的水上“吉普赛人”。

2012年,为了治理邕江两岸环境,南宁市启动“水上人家”搬迁工作,市委、市政府筹措2.3亿元资金作为专项经费,用于对邕江两岸的综合整治工作,帮助常年生活在水上的船民渔民上岸安居。当年底其中121户600余名疍家人得以“洗脚上岸”,入住南宁市江南区“水上人家”安置点——江南街道二桥西社区富宁新兴苑小区。

如今,走进安置点,只见鹅黄色外立面的建筑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下,老人们坐在石凳上聊天,小朋友们在院子里做游戏,追逐打闹……走进彭国庆家86平方米的安置房,客厅的墙壁贴着米色的墙纸,挂着碎花的布艺落地窗帘,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热水器等家电一应俱全。彭国庆感慨地说:“住进楼房后,不用担心大风大雨掀翻船,也不担心漏水,比在船上安稳温暖多了。”

梁坤英一家原是长年住在邕江一桥河段的疍家人。她介绍说,疍家人无论是在语言、服饰方面,还是在居住、婚俗等方面均是自成一体,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疍家文化。疍家人唱的“叹歌”又称作“咸水歌”,歌词内容多与疍家人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疍家人通过歌声来宣泄苦闷,抒发快乐,借以调剂生活,见人唱人,见物咏物,托物寄志。疍家人的传统婚礼是在船上设宴举行,定亲、花船迎亲、对歌、归程等每一环节都是在水上进行,以歌伴嫁。随着生活越来越好,很多疍家人添置了新船、大船,他们唱的“叹歌”更多融入了讴歌时代风貌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愫。

“搬迁上岸前,撒网捕鱼、卖鱼是我们邕江疍家船民的生活常态。有时是陆上的鱼贩在岸边收购捕获的鱼类,有时是船民拿到附近的亭子圩等集市摆卖。我记得小时候的邕江里,大鱼小鱼都鲜美诱人,捕到的鱼除了留给自家人吃外,其余都拿到外面卖。”梁坤英回忆说,“那时候碧水蓝天,两岸景物倒映分外秀美,空气新鲜,江水清澈见底,可以直接舀取江水饮用。”

在很多人看来,住在水上的生活很诗情画意:晚霞映照下一片红红的暖意,逆光下撒网的渔家背影,拖网中跳跃的锦鳞,还有粗犷高亢的渔歌,无不洋溢无限欢乐的劳动场面。

然而,个中滋味只有疍家人知道。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邕江原本的清澈慢慢地消失。

“当时江边有采砂场、养猪场、网箱养鱼、菜地,污水排放江中,有时生活垃圾漂浮在江面。”张其凤说,“水质差了,鱼越来越少。打鱼捞螺一年收入就6000元左右。晴天,满船鱼腥味;雨天,四面漏风雨。”她还特别强调说:“船头厕所,船尾打水,吃喝用水的质量差。在船上喝的都是邕江水,打水上来后,简单过滤一下就用来煮菜煮饭了。有时候水特别浑浊特别黄,就先用明矾沉淀,再过滤水,水不管过滤几遍,煮出来的饭也还是一股明矾味。”

还有,船上诸多安全隐患令疍家船民最犯愁。每年七八月份是暴雨季节,邕江发大水,大风大雨把船只吹得东摇西摆,甚至被冲到远处。在这个时候,疍家的小孩子都要在背上绑上泡沫板,或者不得不被拴在船上,以免落入水中。2001年的那场大洪水,至今让彭国庆心有余悸。他说:“当时一户人家的船差点被掀翻,另一户人家的船绳索被大风吹断了,船很快飘到了江中间,多亏相邻的几家船民帮助才把船拉回来。”他感慨道:“每到洪水来的时候,就是全家人提心吊胆的日子。水流急,有旋涡,容易被洪水冲到远处。”

回想当年的船上生活,何小南的话道出了当时大多数疍家人的心声:“那时候晚上收工回来,吃完晚饭,躺在船头,远望岸上的高楼大厦和万家灯火,就渴望着有那么一天,我们也能有一个安稳温馨的固定住所,结束这种漂泊不定的浮萍生活。”

因此,2011年南宁市各级各部门动员船民上岸居住、并给以安排一切善后工作的时候,这些在水上生活了几十年甚至百年的疍家人是十分欣喜的。然而,当真的要离开曾经居住几代人的水上生活时,大家又不舍得走了。“我们当然希望上岸,以后小孩读书、工作、结婚都方便,但像我们这样年纪大的,书又读得少,也不懂技术,有单位企业肯接收我们吗?”滕美琼的话代表了当时大部分有劳动能力的疍家人想法。换环境意味着就要换工作谋生,很多青壮年除捕鱼外无一技之长,而且文化水平很低,年龄大的、体弱的更不用提了。他们还面临住房、教育、养老等很多现实问题。此外还担心由于习惯的不同,怕与岸上生活方式不接轨,难以融入当地居民群众生活。

特别是,有的疍家人觉得交了船上了岸疍家文化就会消失,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由于恋旧更是不愿搬迁。“自呱呱落地那天起,疍家人就与邕江心灵相惜、缘分相伴,他们熟悉江浪的喜怒哀乐情绪,了解江风的酸甜苦辣诉说。他们生命依托江河,心房留驻江河灵魂,与岸上人依恋故土一样,他们与邕江有着难舍难分难以割舍的情怀。风浪与收获并存是疍家人独特的生活方式,漂浮江上、风吹浪起、夕下撒网、渔歌唱晚是疍家人别样的专属。”江南区民俗专家王宗骏老师用诗歌般的语言描绘了疍家人虽漂浮不定却恋江恋船的情愫。

“所以说当时动员疍家船民上岸简直是难于上青天。”二桥西社区居委会的同志深有感触说,“这项做人心工作因其历史性、特殊性,动员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当时我们社区干部登船做工作,不是吃闭门羹,就是被冷眼相待。”他们知道,要说服疍家船民上岸,首要是打开其心结,用“代入感”来做工作。社区干部专门抽出时间从多方面深入了解疍家人生产生活情况、民俗文化状况及其渴望诉求。在做足功课的基础上,再次登船与疍家人拉家常,聊疍家民俗文化,跟疍家人交朋友,学唱疍家“叹歌”。慢慢地大家拉近了与疍家人心与心的距离。

社区干部趁热打铁,将心比心给疍家人算了“四笔账”:第一是经济账。捕捞过度,水质污染,造成鱼类逐年减少,靠打鱼、捞螺为业收入会下降。第二是安全账。大风大雨容易发生翻船事故。第三是健康账。常年水上生活,饮用不干净的江水,容易患风湿病、胃肠炎等疾病。第四是发展账。上岸就业才是发展出路。与岸上生活脱节,就会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二桥西社区“两委”干部还发放安置政策简介,详细讲解发放综合安置补助、提供政策性保障住房及就业、社会保障、就业培训、教育、养老、医疗等安置政策。社区干部“保姆式”服务消除了疍家人顾虑和担忧,他们慢慢被说服了,逐渐有了这样的认识:江中少了一景,船民多了希望,从而转变了态度,由“要我上岸”变为“我要上岸”。

二桥西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潮告诉我们,为了让疍家船民“上得岸、住得下、能发展”,社区“两委”干部协助城区党委政府为疍家人办理住房保障、社会保障、教育保障,一条龙全程服务到底。社区党委还通过江南街道办事处拿出一批环卫工人、协管员、公益性岗位定向招聘疍家船民。2012年121户600余名疍家人安置在富宁新兴苑小区51、58栋,领到了安置房钥匙,有了固定的户口本,领到了安置补偿款,有的还领到了用工单位的聘书,小孩就近入学、医疗养老社保等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针对青壮年缺少谋生技术问题,社区协调相关单位对青壮年劳动力进行餐饮、家政、环卫、维修等方面的就业培训,疍家人就业率大幅提高。施美珍当上了保洁员,其儿子黄国辉开了钟表维修小店;黄志娇老人的孙子李鑫申请到“圆梦行动”助学金,解决了上大学的难题,如今在广西民航国际旅游有限公司工作;温胜叶,在社区大学生志愿者辅导下,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如今在兴宁区委组织部工作……

与此同时,疍家文化得到了传承弘扬。当初,黄亚凤担心上岸后疍家婚礼就逐渐被遗忘了,于是她提议在社区定期举办疍家民俗文化展示,并获得支持。后来通过“逢四说事”议决,组建社区疍家文化队,联合辖区单位共同组织开展“疍家婚礼一家亲”活动,举办疍家渔民丰收节等多场疍家文化活动。如今,疍家人已经逐步适应和融入社区的生活中,他们都非常踊跃参加社区组织的“石榴花开美邕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民族传统手工制作交流活动、清洁卫生志愿服务活动、“同心”文艺演出、群防群治工作等。

社区的同志告诉我们,二桥西社区“逢四说事会”就是在服务疍家船民上岸过程中形成的,如今已经拓展延伸到社区各工作领域,后来慢慢发展成江南区“逢四说事”协商工作机制,成为江南区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新亮点,于2018年被认定为全国优秀社区工作法。

在采访“水上人家”安置点的当天,热情豪爽的彭国庆亲自下厨,为我们做了一桌色味香俱全的全鱼宴。华灯初上的时候,我们从彭国庆家出来,经过了社区“同心”广场,树叶沙沙,凉风习习,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幕幕温馨景象:老人们促膝聊天,孩子们嬉戏欢闹,中年男人象棋对弈,中年女人载歌载舞,年轻情侣柔声细语……广场的大型电子屏幕正播放歌曲:“秋满枝头的红石榴哟,甘甜如蜜;小小石榴籽,殷殷团结情,中华民族一家亲呀;像那石榴籽,像那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这是江南区干部创作的《石榴花开美江南》,旋律优美,歌声嘹亮,在社区广场上空久久飘荡。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