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岜莱评谭
3上一版  下一版4
 
根植于本心的文化符号
生命体验与内心集语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2年7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根植于本心的文化符号
“喜迎二十大 丹青绘振兴——2022广西农民画大展”评述
□ 闫国庆
▲一等奖作品《瑞虎贺丰年》。
(作者 李柏霖)
▲一等奖作品《壮乡古镇三月三》。
(作者 高国锦)
▲一等奖作品《笙歌满天》。
(作者 周田生)
 

随着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实施,一大批反映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农民画作品如潮水般涌现,从这次2022广西农民画大展上来看,“新”体现得淋漓尽致,区别于以往的农民画,新时代农民画形式感更强,表达方式更丰富,寓意表达更强烈,也更贴近当代视觉经验和审美感受。广西农民画自然、逼真,来自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的直接再现,比如在广西部分地区,人们傍水而居,倚山而作,以躬耕渔牧为生,他们所追求的艺术是朴素的发自内心的表达,出于心之所向,发乎内在的冲动,依兴趣喜好,无为而画,乃情动于中而形于图,嗟叹之、咏歌之,甚或只是想象之、抒写之、记叙之。如李柏霖的《瑞虎贺丰年》、高国锦的《壮乡古镇三月三》、周田生的《笙歌满天》、张同刚的《欢天喜地庆丰收》、彭永培的《苗家服饰美又多》、宾明强的《铜鼓声声歌盛世》、吴健纯的《民俗风情月月演》等众多作品均能很好地呈现广西各族人民的耕种养殖、风俗习惯、节日庆典、宗教活动等风貌,其中李柏霖、高国锦、周田生的作品荣获本次广西农民画大展一等奖。这次农民画大展的举办,映射出“道法自然”的老庄之言,将自然界中的形象特征进行概括和提炼,使意象脱离物象的实在性,由此上升到一种精神性的抽象把握。

画家们取材于生活习惯与劳动现场,且与广西人民活泼喜悦、勤劳乐观的精神相辉映。广西人民背山靠水,下河打鱼、嬉戏也成了日常所为,“水”乃上善之属,“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广西人民缘水而居,以水为乐,在画作中同样表达出对水的特殊情感,其中潘国际的《鱼肥鸭壮满池塘》、蓝冬洁的《家住左江边》、禹志远的《桂岭振兴迎新象》、梁善国的《高山鱼稻》等等作品,围绕着“水”所传达出的情爱、生活、劳作、习俗等,构成了广西人民的风物、风俗、风情与风气。广西农民画是时代的产物,是在表现新时代面貌的同时回归自然、绝少匠气的画作,接续的是传统,是历史沉淀而成的内在品质,这个是自然在与人的情感和画的形态结合时,才能真正形成广西农民画的内在质地。

除此之外,随着技艺与形式上的推进,主题关注和创作视野也在不断开阔。有的关注喜迎二十大,如王天昌的作品《奏响乡村振兴之乐章》,魏军的组画作品《奋斗新时代·欢乐乡村情》等。有的关注乡村振兴,如农卫锋的《乡村振兴百姓福》,杨美云的《稻丰鱼香助振兴》,王昌伦、冯敏菲《精准扶贫硕果累累》等作品。有关注直播带货,如梁茵茵、杨远聪的《扶贫直播振乡村》,黄菊新的《脱贫攻坚助农直播》,吴怡悦的《侗乡直播带货》,何丹丹的《直播助农 振兴家乡》和毛馨宇的《直播带货致富忙》等作品均表现助力乡村振兴,体现出浓郁的新时代特色。还有的聚焦绿水青山、新村新路、生态兴农、科技农业等美丽乡村变化,如余统善的《生态家园》,余春良的《今日新村》,余永红的《农村体育》等作品。即便是反映传统节庆、民俗活动的农民画作品,也出现了不少新变化。展示新生活、新风貌、新表达的作品越来越具有前瞻性和学术性。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这既指示着本次广西农民画大展的艺术品质,同时也是艺术表现上不可动摇的精神之本。

广西农民画画家根植于乡村生活、地域风貌、民族风情,作品内容丰富,手法独特,区别于其他地区农民画的表达,在中国农民画领域独树一帜。画家们从中华传统文化出发,将民族文化、个人情感、意象表达、绘画技法等与其他外界的优秀文化进行融合,展示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品质。凭其唯美稚拙的绘画语言、洗练夸张的表现形式、缤纷鲜艳的色彩涂抹、丰富大胆的想象力以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来展示广西农民画这张文化名片,使之成为广西文化传播的方式之一,形成了广西农民画的人文审美和文化符号的表现。而这个文化符号不仅仅是广西的文化符号和地域符号,更是一种特有的中国符号,是中国的文化形象,也是世界的文化体现。

(作者简介:闫国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张家口画院特聘画家。现供职于广西文联《美术界》编辑部。)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