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沉下心来苦磨技艺 直起身子推动传承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2022年7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沉下心来苦磨技艺 直起身子推动传承
——记融水苗族自治县文化和旅游能人马贵兵
□ 龚祥友 陈慧娴 文/图
▲马贵兵给学生讲解如何掌控火枪火候。
▲马贵兵的银饰作品。
▲拉银丝。
 

“苗山高,苗水清,赶坡的苗妹水灵灵……百褶裙,轻轻摆,身上银饰响铃铃,银饰响铃铃……”在融水苗族自治县,这首《唱支苗歌给你听》一直深受苗族同胞喜爱,久唱不衰。因为它唱出了苗家人最喜爱的节日氛围——赶坡会,身着苗族盛装穿戴着银饰的苗妹在跳芦笙踩堂舞,她们是那么美丽动人,令人陶醉!

坡会,是融水苗族群众特有的节日。融水苗族有个风俗,正月初一不吹芦笙不出门,初二可吹芦笙不可出村,而从初三到十七则是集体活动娱乐的时间。其间,各村寨的男女老少举家出动,四处在山坡上、田垌间举办热闹的吹芦笙、跳踩堂舞等娱乐活动,人们称之为坡会。接连不断的坡会形成一个完整的坡会群,当地人根据坡会举办的日期排序命名,称为“苗族系列坡会群”。2006年5月20日,融水苗族自治县申报的“苗族系列坡会群”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沉下心来磨技艺 苗山工匠名副其实

作为苗族人,马贵兵当然也是从小赶坡会乐此不疲,更是对苗族银饰入了迷。

马贵兵自幼就跟着父亲学习苗族银饰制作,17岁时便能单独打制银饰。他打制的银饰做工精巧,图案优美细腻,独具民族风格,品种多样,有银手镯、银戒指、银项圈、银胸排、银头圈、银冠等,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融水姑娘和小伙子佩戴的银饰工艺品,大都出自马贵兵之手。经过多年的钻研,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市级、自治区级、国家级奖项,成为名副其实的“苗山工匠”。

银饰的制作工序非常复杂细腻,需要经过熔银、拉丝、搓丝、焊接、抛光打磨、压光等几十道工序,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仅是对工匠的技艺有高要求,更需要工匠保有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

“银饰制作最难的一个点是在焊接的时候。如果给的火太大了,会把银饰全部熔掉,如果火给小了,它又粘不起来。”马贵兵介绍,一朵最简单的银花丝的制作都需要花费一两天的时间,完成一个成人头饰更是要花费一个月,所以这就要求制作者能静得下心、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马贵兵就是这样一名沉得下心来苦磨技艺的匠人。

2 毫无保留收徒弟 “非遗”技艺传下去

2004年,马贵兵在融水香粉乡雨卜村开了一间苗族民间工艺制作坊,成为融水有名的苗族银饰工艺师,积极培养年轻新手共同发扬苗族银饰锻造技艺。

2017年,他成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是广西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主要传承人。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马贵兵积极传授技艺,培养学徒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宣传、展演、培训、传习等活动。

马贵兵说:“银饰制作的工艺学起来其实不难,难的是怎么坚持练习直至熟练。现在技艺传承的难点是工艺比较复杂,效益不明显,所以有些学徒就经不起学习的寂寞,只有那些特别喜欢这一行的人才能够坚持做下去。”

为了更好地传承苗族银饰制作技艺,马贵兵把自己的工作室变成了教室,在2016年湖南大学暑假“三下乡”实践和2018年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大学生暑假“三下乡”实践等活动中,马贵兵为来此学习实践的大学生进行了苗族银饰制作技艺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

去年以来,马贵兵在工作室开展了十几场培训,给前来学习的千余名中小学生和高校美术工艺专业方向学子授课,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学习银饰编丝、焊接等技艺,体验苗族银饰制作的精妙之处,近距离感受传统“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今年举办了十几场培训班,效果也是很好的。比如那些艺校的学生可以自己制作,而且能做出成品拿回去,他们自己也很有成就感。”马贵兵自豪地说。

“我之前也在电视上见过很多这种银饰,就特别喜欢,来到这里看见马老师做的这些银饰都特别精美,跟着马老师学习后我发现做银饰非常需要耐心,我也很希望以后能有机会继续学习制作银饰。”柳州市三十五中学生贾欣怡在参加学校举办的研习培训活动后说道。

3 致富不忘带乡亲 “国”字荣誉颁给你

马贵兵制作的精致银饰产品赢得了中国大西南和东南亚国家旅客的喜爱,银饰年均销售量达1.2万件。他致富不忘乡亲们,从2012年至今,马贵兵以“培训+就业”的模式,带动了贫困户100多人就业,就业后有60多人脱贫,为脱贫攻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对于如何助力乡村文化旅游,更好地将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继续发扬光大,马贵兵也有着自己的计划。“我想把融水本地比较有特色的头饰、项圈之类的做出一整套来,然后放在展馆展出,让别人一看这些头饰就知道是融水的产品,这样,我们的作品就能更有标志性。”

马贵兵打算依托传承基地,打造民族“非遗”产品展示、传艺培训、加工生产和销售项目,通过将传统工艺技艺传授给梦呜苗寨脱贫户、易地扶贫搬迁到县城的脱贫户和在校生以及融水工艺爱好者,把“非遗”文化产品与旅游产业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为融水民间工艺产品研发、生产及销售培育更多的人力资源,提高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劳动生产技能,增加农民收入,使苗族银饰得以传承,推动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由于技艺超群,2013年12月,马贵兵被列入第一批融水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12月,他被列入柳州市级“非遗”传承人;2017年11月,他被列入自治区级“非遗”项目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21年底,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2021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拟入选人员名单(488人)》,广西共有20人入选,柳州市入选的三人中有两人来自融水苗族自治县,其中一人便是马贵兵。

“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是国家一项重要人才工程,项目推选出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引领示范和骨干带动作用的文化和旅游能人,并给予支持,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此次,马贵兵及其依托项目——“融水苗族自治县匠人传统手工艺专业合作社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基地”已成功入选。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