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叫“独竹漂”的水上运动视频火爆全网,人民日报、新华社、环球网等多家媒体的微博、头条、抖音号纷纷进行了转发。
这条火爆视频是广西河池学院首发的,视频中运动员赤脚踏在一根竹子上,双手紧握一根竹竿左右轮流撑水滑行,飞速前进的竹子荡起朵朵浪花……那美妙的情景像水上芭蕾舞,令人叹为观止。
这是该校学生在进行独竹漂体育运动训练的真实场景。独竹漂源于生活在赤水河两岸的川、滇、黔先民为了便捷来往,常常使用一根楠竹作为交通工具在水上漂行。1935年红军四渡赤水时,就是以独竹为舟横渡赤水河。独竹漂后来发展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竞技规则是先滑行到终点者获胜。
探讨办学,独竹漂走进河池学院
2003年7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宜州民族师范学校合并的基础上建立河池学院。从2003年到2007年,河池学院进行了3次办学特色大讨论。其中,在2007年进行第三次办学特色大讨论时,学校明确了河池学院体育学院今后的办学方向,即“以体育教育教学为中心,以民族传统体育为突破口”。
2009年上半年,河池学院迎来一个办学实践好机会。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于2011年在贵州举办,作为东道主有机会申请一项具有本地特色的传统体育竞技成为本次运动会比赛项目,独竹漂因此成了贵州省首推项目。为了保证届时有规定数量的代表队参加该项目比赛,贵州省在遵义市举办了一期独竹漂教练员培训班,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派代表参加,河池学院有机会代表广西参加培训,该院派出两名教师参加,蓝建卓就是其中一位。
艰苦训练,全国民族运动会上崭露头角
培训回来后,蓝建卓即马不停蹄地组建独竹漂团队。然而,组建团队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最大的困难是挑选队员,用“百里挑一”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队员的选择很讲究,太胖了站上竹子浮不起;太瘦了没有力量克服水的阻力,撑不动竹子;太高了重心不稳,太矮了又够不着竹竿。”回忆起当时择选队员的苛刻要求,蓝建卓略带苦笑地说。
2009年独竹漂还没被列入正式比赛项目,甭说市场上没有现成独竹漂器材卖,就连器材的统一标准都没有。队员组建完毕后,蓝建卓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自己动手制作训练器材。
独竹漂的主要器材是“舟”和“浆”两根竹子,“舟”用一根粗壮的毛竹制作,“浆”用一根细长的普通竹子制作。面对着一堆从山上砍回的毛竹,蓝建卓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器材长短、大小应该如何取舍?最后,他凭着在遵义培训时接触独竹漂器材留下的印象,照葫芦画瓢捣鼓一番后,硬是折腾出几套自认为“像样”的器材。
“竹子够大,才有足够的浮力承受队员的体重;够直,才能保证在水中不偏离方向。”蓝建卓说。
器材弄好了,最后还得找训练场地。奔波一圈进行踩点之后,蓝建卓把训练场地定在下枧河。每天下午4点他准时带团队从学校出发,连续训练几个小时后,才披星戴月拖着疲惫的身体折回,如此这般训练持续了整整3个月。
2009年8月,贵州省举行第一次全国独竹漂邀请赛,蓝建卓抱着“预考”的心态首次带队出征,最终战绩是意料之中,因为技艺不高和经验不足与奖牌无缘。蓝建卓说:“尽管首次参赛没拿奖牌,可是我们收获了经验,为今后比赛打下了基础。”
两年之后,2011年3月,河池学院获得代表广西参加9月份召开的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独竹漂项目比赛资格。
消息传来,蓝建卓立即带领队员投入备战训练之中。为了练出好成绩,他把训练场地从下枧河移到洛东水库。洛东水库水域宽广,风平浪静,非常适合独竹漂训练,他们在这里一呆就是5个多月,每天下午4点准时出发,万家灯火时才回到学校。
2011年9月10日至18日,由国家民委和国家体育总局主办,贵州省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在贵阳市举行。河池学院派出2男2女独竹漂运动员参加比赛,最后夺回2个二等奖和6个三等奖。本次运动会广西总共获得42块奖牌,其中河池学院占了8块,是广西得奖牌最多的一支队伍。
再接再厉,首夺全国民族运动会冠军
因为在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的优异表现,河池学院通过选拔获得独立组队参加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独竹漂项目比赛资格。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由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主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在2015年8月9日至17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举行。
这是一次大显身手的难得机会。然而,正当蓝建卓领带队员全力以赴投入训练的时候,原训练场地洛东水库因有人游泳被涵洞吸走失踪,水利局对水库进行封闭管理,蓝建卓和他的队员失去了理想的训练场地。
临赛换训练场地无异于临阵换将,不能继续在洛东水库训练,似乎给蓝建卓一记重拳,使他瞬间乱了方寸。集训时间如此紧迫,寻找新的训练场地如燃眉之急,容不得半点耽搁!蓝建卓迅速做出决定,临时把训练场转移到龙江三桥下。可是,在龙江三桥下训练一段时间后发现,这里的水位时深时浅很不稳定,训练受到很大的制约,水位下降的时候水下石头裸露非常危险,训练无法继续进行。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蓝建卓只好盯上了学校的一口闲置水塘。
这口水塘水位较深,水面宽阔,而且在校内训练省下来回跑的时间,这是好的方面;可是水塘是一方死水,由于淤泥多、水质很差,塘里长满虫子。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在时间紧迫、没有理想训练场地的情况下,蓝建卓只好选择臭水塘。
时不我待,必须背水一战。蓝建卓和队员们既然选择了臭水塘,就不顾水脏和虫咬,义无反顾地投入训练。他们除了在固定时间进行训练以外,只要一有空就争分夺秒主动训练,许多队员在训练时被虫子叮咬满身长起疙瘩,可是没有一个人临阵脱逃,甚至连一声埋怨的话都没有。
“一段时间坚持训练下来,许多队员的脚趾被沙虫咬得鲜红。”谈起当初的艰苦训练,蓝建卓对学生十分心疼。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广西获得女子独竹漂60米和100米项目冠军,全广西在竞技方面共得3块金牌,河池学院占了2块。
战绩累累,全国冠军尽收囊中
独竹漂确定为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后,从2014年开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始把独竹漂作为竞赛项目。“曾经沧海”的河池学院代表队,从此全部包揽了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独竹漂所有项目的前三名,战绩辉煌一直延续至今。
2016年,全国举办“民体杯”独竹漂单项比赛,河池学院拿了3个一等奖。
从2017年开始,每年“民体杯”独竹漂单项比赛的金牌都被河池学院所垄断。
2019年9月8日至16日,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河池学院包揽了独竹漂项目全部5块金牌。广西体育代表团在本次运动会上共拿了8块金牌,河池学院占了5块,另3块是花炮、陀螺和女子珍珠球。
媒体关注,独竹漂成为学院名片
经过2018年的全面清淤、循环水系统建设、景观绿化工程改造等项提升,当年河池学院的臭水塘已经已经华丽转身,出落成为一处网红景点,并被赐予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金盆捞月”,每一天都有慕名而来的人到此打卡。
通过多年的实践摸索,河池学院的独竹漂技术愈发成熟,该校先后培养出陆春桃、韦杨遮、黄适骥等全国冠军以及一批优秀的独竹漂运动员。如今,在金盆捞月湖边有一间展示厅,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形式,记录了蓝建卓和他团队的艰辛和荣誉。
因为有为,所以有位。蓝建卓因在独竹漂方面的突出表现,成为独竹漂器材标准的制定者之一。他很有成就感地说:“如今,独竹漂器材的竹漂和竹竿都标准化了,竹漂长7.5米,竹竿长4.5米,一套6000多元钱,需要从特定的厂家购买。”
独竹漂书写了河池学院“金盆捞月”的故事,也成为该校一张靓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