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广西各民族共同现代化的研究,由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基地主办,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广西民族发展研究会承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广西各民族共同现代化”座谈会于2022年5月15日在南宁举行,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参加座谈会的有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广西大学、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民族研究中心、南宁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广西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40多人。广西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黄天贵,自治区民宗委二级巡视员余飞,广西壮学学会会长覃彩銮出席会议。
黄天贵在致辞中表示,广西社会科学院是首批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之一,基地成立以来设立了一批专项研究课题和实践研究基地,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学术交流和理论宣传阐述不断深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利用座谈会的平台充分交流信息、碰撞思想,为广西建设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推动各民族共同现代化献智献策。余飞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把学习研究宣传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作为当前广西民族理论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贡献更多的创新性理论成果。
在会议研讨阶段,与会专家学者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就广西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等议题各抒己见,展开了深入交流。
一、在广西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方面
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研究员赵明龙围绕推动广西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路径进行研讨,他回顾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历程及发展战略,并对主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和预测,最后提出推动广西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必须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因地制宜找准发展的路子、必须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李甫春从全球视野来分析现代化国家的类型和特征,提出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应该要特别关注涉及少数民族利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以壮族现代化为例探讨了民族现代化研究的框架和选题,主要包括精神家园现代化建设、民族聚居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现代化建设、科学技术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五个方面。
南宁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王光荣提出,缩小城乡差别任务重、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田地丢荒严重、教育瓶颈隐患多、民族干部培养难等问题是当前制约广西各民族走向现代化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应实施针对性政策和采取差别化举措推进民族地区农村现代化建设,同时重视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采取合理化措施缩小收入差距。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罗树杰提出,广西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统一思想认识,二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动摇,三是筑牢经济基础,四是夯实文化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方素梅认为,广西要巩固深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成效,必须利用制度优势发展经济社会文化、正确把握区情结合舆情施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一起抓、大力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广泛深入交往交流交融等。同时,她提出新时代广西民族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优势,结合广西实际创新实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二是全面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三是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四是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加强理论政策研究,具体包括强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导的民族团结基础理论研究、深化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实践经验研究。可围绕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策划出版系列论著或期刊,进一步扩大广西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影响力。
广西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黄仲盈提出,广西各民族共同现代化要着重关注少数民族聚居区、边境地区的现代化,特别是边境地区空心化、空巢村庄和边境文化安全等问题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过程中要加强研究。另外,高校的民族政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教育要加强。
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刘建文提出,广西各民族共同现代化首先要处理好概念和逻辑关系,如民族进步、民族团结、共同现代化、共同富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其次是新发展阶段的现代化标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现代化标准不同;再者是现代化的标准和东西部差距等问题,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间的现代化指标、发展路径和政策措施应该体现差别化。
二、在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方面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严庆认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要变成行动,不只是理论层面的讨论,还要从宏观向微观转化,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但是从目前来看,一些核心概念和重要问题还没有形成共识,建设示范区过程中的基本政策和理论认知还需进一步摸索和明确。因此,需要从系统视角的区域共同体、空间视角的结构联动、三区定位(广西是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地区)和教育四个方面推进。
广西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俸代瑜认为,广西提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是顺应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广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和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广西民族工作发展的客观要求。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独特的文化基础、坚实的物质基础、牢固的思想基础和健全的制度基础。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刘绍卫教授强调,要通过构建立体思路和采取文化策略推进示范区建设,特别是文化方面要有大认同大交流观念,继承融通交流的传统,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寻找共同性。
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教授凌经球提倡学界应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把握相关前沿问题。他认为,当前很多研究都还处在对政策的宏观性解读阶段,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导致在一些工作实践中难以做实做细。因此,还是要关注理论思考,如: 广西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其内在联系如何?如何推进实践和创新?要站在国家层面进行理论思考,推进示范区建设理论研究必须先行。
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宣传处处长陆鹏认为,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首先应该有更广的视野,比如说有全国视野和全球视野,全国视野是全体中华民族。中央让我们广西率先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示范试点是具有全国层面意义的,要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甚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有内在逻辑联系,但是目前这方面的理论探索还很欠缺。其次是要回答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什么样的内在逻辑关系?
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基地主任、研究员覃娟认为,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要体现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体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战略高度,体现对新时代民族工作“四个关系”的现实回应;要在对广西各民族“三交史”的研究阐释中讲清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从广西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社会进步的经验总结中讲清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极端重要性,从广西推进“四个家园”建设来讲清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针对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引领、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各民族互嵌交融、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维护边疆安宁稳定等八个方面作出示范。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科研部主任何文炬指出,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因此在大众化方面要做实做细,重点是如何发动社区、基层共同参与,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作用。
三、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与实践方面
南宁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黄桂秋立足于高校教育如何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为当前高校对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还不够重视,尤其是非民族类高校存在一定教育空白,不利于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建议在高校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全校性公共课程,真正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广西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基地副主任、副研究员冼少华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目前其理论框架和研究体系还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要给予专家学者更多的研究平台和研讨空间,加强学术对话和深入研讨,汇聚群智、集思广益,加快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体系和突出广西特点的话语体系。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常务副主任、教授谭群瑛认为,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定要关注语言生态问题,边境地区语言生态健康和谐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涉及边境地区的文化安全。因此,在边境地区既要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又要保护地方语言的多样性,由此守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又照顾到边境地区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凝聚人心、维护边境安宁。
广西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基地副主任、副研究员陈红升认为,各民族通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要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来提高我们的思想自信、经济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要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关注少数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建设。
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所副所长、研究基地副主任、研究员李萍认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必须正确把握好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应持续加大对广西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与研究阐释,充分挖掘各民族共创共享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形象,保护利用好文化遗产和红色资源,持续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大力建设文化旅游强区,推进民族文化充分释放出现代价值。
广西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徐家贵认为,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既要注重形式上的交往交流交融,更要注重文化和精神层面的认同,推动从机械的联系到有机的融合;各民族共同现代化既要赋予经济现代化的意义,也要挖掘蕴含的文化现代化,特别是加强挖掘广西各民族共有的文化标识或文化符号,并将之用于润物无声的精神方面。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研究员袁丽红以族际通婚为例,分析了南岭走廊地区通婚的三个特点,认为通婚可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因此民族间通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可靠的情感纽带。
自治区生态移民发展中心一级调研员贾晔结合易地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践,探讨了易地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区互嵌式发展路径和建立移民新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点,并就如何理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提出思考。
总之,与会专家学者通过充分交流、观点碰撞和深入研讨认为,广西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率先提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和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是顺应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要立足广西区情,把握优势,聚焦特色,找准着力点,推进示范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助力探索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促进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学界理论界必须自觉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为广西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贡献社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