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西民族报
发布时间:2024-11-01
《刘文龙菱花镜》是一部历史悠久且在多地流传演变的戏曲作品。宋元时期就有《刘文龙》戏文,《永乐大典》“戏文九”收录了此剧目。原本虽已佚失,但在现存的残曲中我们依然可窥见其全貌:故事始于汉朝,刘文龙新婚三日便离家赴考,妻子萧氏赠以半枚菱花镜为念。文龙高中状元后,奉命出使匈奴,不料被单于强留为驸马,一留竟是二十一年。终有一日,他设法逃脱,重返汉土,获封官职并获准归家。然而,家中亲人久未得其音讯,误以为他已不幸离世,此时更有乡邻宋忠图谋不轨,欲霸占萧氏。幸而刘文龙及时归来,全家终得团聚。到了清代,有《说唱刘文龙菱花镜》四卷流传。此外,近代的莆仙戏、梨园戏、安徽傩戏、温州乱弹、川剧等剧种中也有此剧目。
在不同的地区和剧种中,《刘文龙菱花镜》可能会在情节、表演形式、音乐唱腔等方面有所变化和发展,以适应各地的文化特色和观众需求,但总体上都保留了核心的故事框架和人物关系。它的流传演变反映了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故事流传至广西,历经本土化洗礼,绽放异彩,成为中华各民族在文化上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例证。
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四月,广西田州瓦氏夫人奉命率领俍兵前往东南沿海抗倭。当时,东南沿海特别是江浙地区盛行宋元南戏,《刘文龙菱花镜》是当时广为流传的曲目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罗汉田研究员从当年抗倭俍兵的兵源地和当前有关文龙故事在桂西地区的主要流传地来考究和判断,《刘文龙菱花镜》是瓦氏夫人及其俍兵在浙江抗倭期间观看部曲戏班演出后产生共鸣,将故事带回广西进行传播的。(罗汉田,《壮族长诗<唱文龙>源流及其变异》,《民族文学研究》1984年第2期)。在传播与加工的过程中,人们不断融入本地文化元素与民族特色,最终发展出了壮族叙事长诗《文龙与肖妮》。《文龙与肖妮》以明朝时期的桂西地区为背景,娓娓讲述了文龙在十五岁时高中状元,随后奉旨入朝为官,其妻子肖妮则留在家中尽心侍奉双亲,夫妻二人一别长达十八载,历经重重艰难坎坷,最终得以团圆的感人故事。戏曲艺人把它改编成民族戏剧搬上舞台,从而使这个故事的流传更加广泛,老幼皆知,耳熟能详。其中仅在现今平果市境内,就流传有唐皇调、文歌调、师公调、勒脚歌调等多种不同版本的《唱文龙》。《唱文龙》故事传播到桂西地区后,随着不断流传,内容逐渐本地化,在保留了原故事梗概的同时融入许多壮族民族文化和生活期许,体现了中华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目前,广西百色市平果市的《平果壮族唱文龙》和河池市东兰县的《文龙与肖妮》均为自治区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是文明的显著表现形式之一,中华文化切实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内在精神和主要特征。从《刘文龙菱花镜》到《文龙与肖妮》的传承,其历史源远流长,脉络清晰有序,鲜明而有力地彰显了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
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岁月,从未曾间断。这一伟大奇迹主要体现在延绵不绝、一脉相承的中华文脉之中。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有关异本的故事内容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可以清晰地推断出其历史文化脉络为汉初(出使匈奴)—宋元(《刘文龙菱花镜》)—明清(《刘希必金钗记》)—近现当代(《小上坟》《文龙与肖妮》)。因此,从版本源流的角度来看,《文龙与肖妮》的传承和发展已然拥有了千年的历史文脉。《文龙与肖妮》尽管在流传的漫长过程中形式发生了诸多变化,但故事的核心元素和主题却得以完整保留,生动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延续,有力地说明了当代中国坚定不移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深厚而悠久的文明传承基础之上,拥有着无比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坚实牢固的发展基础。
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中华文明连绵五千多年而未曾断绝,历经灾厄仍蓬勃发展,这与其自身所具有的极为突出的创新性密不可分。《刘文龙菱花镜》传入桂西地区之后,壮族的歌手们依据壮族特定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地理环境、生活习俗以及人们共同的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的要素重塑人物、编排情节、深化主题,对原作品进行了大胆且极具创造力的再创作,使之转变成为符合壮族性格特征、契合壮族群众审美观念、深受壮族群众喜爱的优美长诗《文龙与肖妮》。从宋元南戏《刘文龙菱花镜》到壮族长诗《文龙与肖妮》,这一转变充分说明壮族是富有创新性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证明中华文明之辉煌乃各民族共创的成果。同时,也彰显中华文明守正创新、兼容并蓄之伟大精神。
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一部中国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宏伟史诗,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壮丽篇章。《文龙与肖妮》体现了明朝时期壮族地区实行的土司制度,清晰地反映了壮族自古属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历史事实。文龙奉旨入朝做官十八载,从未因私废公。这与桂西壮族地区俍兵服从中央朝廷的调令,多次被征调去平定地方叛乱和抵御外族入侵,特别是瓦氏夫人抗倭等历史事实相互印证,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和守护的。《文龙与肖妮》传入桂西地区后,民间的知识分子运用仿汉字偏旁部首创制的古壮字进行记录,以及故事中文龙从小刻苦研读诗书、精通中华礼仪,这些都清晰地说明了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在壮族地区就拥有强大的认同度和凝聚力。《文龙与肖妮》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故事情节、文化符号等,全方位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突出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海洋因不拒绝细小的溪流而成就其浩瀚无垠,山峰因不抛弃细碎的石头而筑就其巍峨高耸,正是凭借着开放包容的广阔胸怀,中华文脉才得以绵延繁盛,生生不息,中华文明才得以历久弥新,熠熠生辉。《文龙与肖妮》故事在桂西地区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仅被民间歌手编为长歌传唱四方,戏曲艺人亦将其搬上舞台,民间信仰更将其融入师公唱本用于传播孝道文化,使得这一故事跨越界限,深入人心,成为老少皆知的佳话。
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始终传承的崇高理念,“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历史上,统治者追求“天下和平”“太平盛世”,知识分子向往“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大同”,平民则祈愿“和平”“和谐”, 殷切祈求天下太平,能够安居乐业。《刘文龙菱花镜》中刘文龙出使匈奴,肩负是维护国与国之间的和睦友好的重要使命。《文龙与肖妮》里文龙入朝为官,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两个故事的男主人公都怀有深厚的家国情怀、立志于四方,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和平世界、和谐社会的不懈探索和执著追求。两个故事的女主人公都通过切实的实际行动来坚定支持丈夫追求功名、奉献国家,同时不畏强权、忠贞爱情,深刻体现了基层百姓对和平社会、和谐家庭的热切渴望和无私贡献。肖妮在送别文龙上京赴任时所唱的“公婆在家由我养,栏里牛羊由我喂;柴草水米由我找,哥你放心上京城。”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妇女识大体、顾大局和勤劳善良的美好一面。这些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的设置及其所反映的主题思想,深刻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了高瞻远瞩的宏观展望,明确提出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宏伟发展目标。纵览历史长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如百川汇流般汇聚而成的。我们要坚持正确民族观和中华民族历史观,全面深入地挖掘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明的突出贡献,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阐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让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落细落实,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建设。
本文为2023年度国家民委民族研究后期资助项目《中华经典·古壮字<文龙与肖妮>影印译注》(项目编号为2023-GMH-0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局)]
编辑:韦亦玮 复审:黄慧华 终审:蒙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