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西民族报网
发布时间:2025-09-15
发布会现场
9月12日,“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在广西新闻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介绍建设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最新进展。
当好保护桂林山水“二郎神”。桂林始终把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山水作为头等大事,守护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持续开展“4·25 漓江保护日”系列活动,统筹实施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推进漓江城区段支流治理,漓江生态环境质量连续四年保持优等级。统筹推进涉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地表水质排名稳居全国前列,桂林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自然城市”。积极探索漓江沿岸山林流转保护、旅游收益分红机制,“高效利用自然资源资产推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入选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十大典型案例。
升级游客体验“新鲜感”。桂林一体推进文化旅游业态、营销、管理焕新,漓江、象鼻山等 20个桂林经典品牌提质升级,构建起“四季可游、昼夜精彩”的全时产品体系。同时以发展“节、赛、会”经济为抓手,“一场烟花秀、璀璨一座城”,“三月赏烟雨、十月品金秋、一城跑双马”,让“跟着赛事游桂林”热度不减;桂林艺术节、“桂林歌圩”、“桂林歌超”“在桂林见一面”等精彩不断。创新发布14条“周末游桂林”线路、32个旅拍打卡地,实施A级旅游景区“一票三日制”等政策,常态开展文旅市场综合整治。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8421.3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36.24亿元。
赋予千行百业“科技范”。桂林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人才等比较优势,主动融入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建设,打造科创广西先行试验区。用人工智能创新文旅“新玩法”,与人民网合作开发的“AI桂林”文旅大模型即将在本届东博会期间正式亮相。同时落地广西首个全国产化商用大模型“桂林版昇腾DeepSeek”、推出广西首个行政审批智能体“漓政通”,“智能医助”等50个人工智能开放场景、28家企业人工智能产品及场景入选2025年广西人工智能产品、垂直领域模型和“人工智能+制造”典型应用场景。
提升城市品质“高颜值”。桂林立足山水城市特点,严格限高、退距、保水、增绿,构成了错落有致、疏密有序、显山露水的城市空间形态,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42%。持续实施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工程,进行老旧小区改造和打造一批“网红巷”,建成11处山水街巷公园,由阳朔糖厂改造的糖舍酒店项目入选全国第二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同时以社区为轴心合理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打造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休闲圈、旅游圈”。
激发县域经济“新活力”。桂林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总产值突破 430 亿元,“两品一标”认证产品超 200个,永福罗汉果、恭城月柿、兴安葡萄、全州金槐花、平乐冰等特色农产品畅销国内外。积极推动县域工业创新突破,龙胜滑石进军高端领域应用,灵川桂康新材料项目挺进新能源赛道,荔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光电产业从“单点突破”实现“集群共振”,七星、临桂等地 80多家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快速发展。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举办阳朔渔火节、资源河灯节、灌阳农具节等民俗节庆活动,县域经济更具活力。
拓展开放合作“朋友圈”。桂林积极服务和融入自治区“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及东盟国家交流合作,14个国际友城遍布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恢复吉隆坡、香港等国际及地区航线,在意大利维也纳、韩国济州等地成功举办世界级旅游城市和桂林艺术节专场推介会。上半年,接待入境过夜游客 67.45 万人次、占全区近 75%。
下一步,桂林市将继续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锚定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目标,围绕国务院批复《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任务,统筹推进生态保护、科技创新、文旅融合、开放发展等,努力把桂林打造成为旅游名城、生态名城、开放名城、品质生活名城。(本报记者 谢梁雨)
编辑:韦亦玮 复审:黄慧华 终审:蒙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