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六周年建设成果丰硕

来源:广西民族报网

作者:谢梁雨 李春琴 蒋怡雯

发布时间:2025-08-29

发布会现场

8月29日,“以实干实绩实效推动广西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三场)在广西新闻发布厅举行,介绍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6年以来的建设情况。据悉,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紧扣面向东盟、陆海联动、沿边开放三大使命,全力推进改革试点任务落实,推出制度创新成果,6年来设立企业超12万家,税收年均增长 29.5%;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5%;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长 24.3%;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6.1%,成为开放经济的“高产田”。

坚持为国家试制度,打造深化改革“试验田”。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中西部和沿边地区率先出台自贸试验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推广原产地证书“微小差错”容错机制,已为507家企业减免税款达57亿元。跟新加坡等8个东盟国家建立标准认证交流合作机制,推出28项国家标准、4项地方标准。探索搭建“中华文化 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文创平台”,创新数字版权链路确权新机制。建成首个面向东盟的跨境征信服务平台,服务企业超912万户。在新加坡落地全国首个气象数据海外云节点,有力服务中国—东盟气象国际合作。

坚持为改革闯新路,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便利地”。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推行“免审即得”等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实行“一表即入”承诺审批模式。创新开展 QFLP 试点并推广到全区,QFLP 基金累计进资 4.15 亿美元。通过桂渝跨区域协作,推出新能源汽车铁海联运海事监管一体化改革。“药食同源”进口商品通关种类增至 39种,保税仓储进口榴莲、出口工程车等新业态发力,今年1—7月,跨境电商交易额达150.9亿元,同比增长 26.4%。落地全国首笔“碳减排工具+可持续发展挂钩+数字人民币”贷款,企业可以通过碳减排目标指标争取低利率的贷款资金。开立首笔应用于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一单制”的数字提单信用证,首创“银行+支付机构”双轨结算模式,让企业跨境大额货款最快当天到账,越南盾和人民币直接当天兑换。在全国率先开展快捷通关改革,友谊关口岸日最高进出境车辆突破2000辆次;钦州港集装箱吞吐量累计 3617.4万标箱,跻身全球集装箱港口前 30强。

坚持为地方谋发展,打造现代化产业“聚集地”。围绕数字经济、石化化工等6条跨境产业链,让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南宁片区加快推进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中国—东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项目建设,培育规上数字经济企业124家,全力打造“AI+制造”产业集群;钦州港片区加快广西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平台筹建,大力推进华谊、中石油等项目形成千亿级绿色化工产业集群;崇左片区主攻电子信息、东盟特色加工等百亿元产业链。

坚持区域协同合作,打造区域发展“新方案”。先后设立南宁、钦州、崇左、北海、防城港、玉林、百色等7个协同发展区和柳州联动创新区,形成“3+7+1”矩阵。联合云南等自贸试验区成立沿边自贸联盟,携手陕西、河北、河南自贸试验区构建面向RCEP 陆海联运新通道,让海铁联运班列一路畅达中原、华北地区。

下一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将着力实施强化顶层牵引、攻坚制度型开放、构建东盟跨境产业链等战略,进一步提升区域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报记者 谢梁雨 实习生 李春琴 蒋怡雯)

编辑:韦亦玮  复审:黄慧华  终审:蒙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