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广西抗战文化中的智慧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作者:李 萍

发布时间:2025-09-05

抗日战争时期,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广西各族人民展现出共赴国难的团结特质,孕育了深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种意识的生成并非偶然,是特定历史环境下,外部压力、文化共识与实践行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应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以共同发展凝聚力量,以文化交融增进认同,以制度建设保障团结,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广西各族群众英勇抗战,为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作出了历史贡献和巨大牺牲。(资料图片)

形成共赴国难的团结特质

长期以来,广西各民族既保持自身文化特色,又通过密切的交往交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融关系。抗战爆发后,这种民族关系升华为“组织起来共克时艰”的集体行动,凝聚起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共同意志。

并肩御侮,凝聚磅礴之力。广西是全国抗击日本侵略的重要战场之一。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广西各族人民踊跃奔赴前线,在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等战役中浴血奋战,同时还自发组织抗日武装,在敌后战场持续以各种形式参与作战,形成了“不分民族、不分地域”的抗战力量,牵制了日军兵力。

同心共济,汇聚全民之智。广西是全国抗日战场的战略后方基地之一。广西各族儿女用马帮运输弹药,赶制军鞋,为部队向导带路,主动捐献粮食……这种跨民族的支援行动,打破了传统的地域社群边界,形成“抗战不分民族,出力即是贡献”的共识。

文化共鸣,铸牢认同之魂。广西各族人民借助山歌、戏剧、故事等多样形式,歌颂抗日英雄,谴责日本侵略行径,将本民族的文化符号转化为抗战宣传的有效载体。比如,用民间歌谣传唱抗战故事、将抗日情节融入传统节庆表演。各族人民通过不同体裁的民间文学作品和不同类型的民间艺术形式,控诉战争造成的破坏,激发抗战热情。这些生动的文化表达,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呈现“压力—回应—认同”逻辑

在广西抗战文化语境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有着深刻的内在机理。它源于外部危机与内部动力的协同作用,清晰呈现“压力—回应—认同”逻辑特征。

危机倒逼,深化命运与共。日本侵华战争打破了各民族原有的生存状态,将亡国灭种的危机推向各族人民,使各民族面临共同的生存威胁。在广西,日军的轰炸与扫荡,使山寨、村庄遭到重创,让各族群众深陷苦难。正是这种共同的苦难经历,使各族人民深刻意识到:“唯有团结御侮,才能守护家园。”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集体认知,推动各族人民从传统地域社群认同向中华民族认同跨越,最终凝聚成“保家卫国即保民族生存”的坚定意识。

交融共生,构建多元一体。抗战时期,广西各族人民在合作抗敌的实践中加强文化交流,为多元一体文化认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一方面,主流文化借助抗战宣传向少数民族地区延伸;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通过抗战实践融入中华民族文化体系。这种双向的文化互动,让各族人民在精神层面深化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

组织引领,形成实践合力。中国共产党在广西开展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提供了坚实组织保障。中共广西地方组织深入各族群众,宣传“民族平等、团结抗日”的主张,建立起各族抗日联合会等跨民族抗日团体。这些组织通过军事训练、发动群众支援前线等活动,使各民族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广西抗战文化中的生成逻辑,为我们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重要启示。一言以蔽之,就是以共同目标凝聚共识,以文化交融增进情感,以实践行动强化认同。

构建共同发展的合作纽带,夯实物质基础。抗战时期,广西各族人民面临共同的生存危机,凝聚起团结一心的磅礴伟力。这启示我们:在新时代,应通过区域协同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一方面,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切实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另一方面,健全跨区域、跨民族的经济合作机制,引导各族人民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强化文化认同的情感纽带,筑牢精神根基。抗战时期,广西各族人民以文化为依托,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向心力。这启示我们:应积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画卷。一方面,注重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元素,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文化滋养。另一方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情感认同。例如,可将广西抗战中各民族携手同心的团结故事纳入教材,让青少年从小便能感受民族团结进步的力量;创作更多反映各民族共同奋斗历程的文艺作品,以生动鲜活的形式传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深化“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认同。

完善组织动员的制度纽带,提升实践效能。抗战时期,有效的组织动员是凝聚各族力量的重要保障。这启示我们:应健全民族团结进步的工作机制,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制度共同体,为各项工作开展筑牢制度根基。一方面,加强民族工作部门自身建设,不断完善民族政策体系,精准解决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难题。另一方面,鼓励各类社会组织主动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形成共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合力;健全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机制,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民族团结光荣、分裂破坏可耻”的浓厚氛围。

(作者为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编辑:韦亦玮  复审:黄慧华  终审:蒙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