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自治区民宗委民族团结促进处 广西民族报社
发布时间:2025-04-22
“作为社区工作者,责任大、任务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如何发挥自身作用?”“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是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如何做?”这些是我区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流实践活动中,大家最为关切、讨论最多的问题。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按照《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行动方案》“深入开展社会宣传教育”和“常态化开展民族联谊等群众性交流活动”的要求,4月16日至18日,由自治区民宗委主办的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流实践活动在南宁市举办。此次活动主要通过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交流活动,大力营造各族群众团结奋斗、和谐共处、互嵌融居的良好氛围,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不断增进“五个认同”,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来自全区14个设区市50多个社区的近60名社区工作者参加此次活动。
建设互嵌式社区专题授课
参观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宗教工作主题教室
参观广西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
此次活动设置了丰富多元的课程,安排民族、宗教工作领域的资深干部和专家学者作专题授课,还设置了实地参观考察、互动交流研讨等活动。参加活动人员实地参观考察了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龙象社区、江南区江南街道二桥西社区,广西社会主义学院主题教室、广西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中国—东盟特色商品汇聚中心、中国—东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邕州古城·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等。
参观龙象社区承芳赛巧手工坊
参加人员代表一起探讨社区工作
在课堂上,大家共同学习如何建设好互嵌式社区这个“大家庭”和基层常见宗教问题与治理等课题;在社区,大家互相学习互嵌式社区建设工作经验;在主题教室和体验馆,大家参观学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广西各世居民族文化交流的形式与表现;在特色商品汇聚中心沉浸式体验东盟国家特色商品,在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领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在“三街两巷”领略历史底蕴与当代气息相融合的独特风貌。还共同探讨如何将交流活动成果转化为推动互嵌式社区建设提质增效的具体行动和有效路径。
了解东盟国家特色商品
参加人员表示,交流实践活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收获满满。既深化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时代社区民族工作内涵、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理解掌握,还获得了深化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既武装头脑,又可付诸实践。下一步,大家将把所见所闻融入到工作中,引导各族居民共建和谐家园、平安家园,共创美好明天,持续促进各民族在社区这个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交融在一起、发展在一起。
实地参观邕州古城·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
据悉,此次活动是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流实践活动的第一期,未来,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流实践活动将持续深化开展,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鲜明导向,深化主题内涵,创新方式载体,扩大社会参与,进一步覆盖到民族乡村基层工作人员、“两新”组织人员、媒体从业人员、新就业群体等,推动实现“培育一人、带动一村(社区)、辐射一片”的社会宣传效应,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
编辑:韦亦玮 复审:黄慧华 终审:蒙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