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百色市民宗委
发布时间:2020-12-08
2020年11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隆林与全区8个贫困县一道实现脱贫摘帽,全国仅剩的一个各族自治县如期脱贫。“一手抓民族团结,一手抓脱贫攻坚,实现了两促进、双提高。”百色市政协副主席、隆林各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张启胜说。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各族自治县之一,境内聚居着苗、彝、仡佬、壮、汉5个世居民族,被称为“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全县总人口42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1.2%。2015年底精准识再统计,全县共有贫困人口86599人,贫困发生率为23.57%,是广西4个极度贫困县之一,脱贫致富和民族团结,是全县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
1953年,隆林各族自治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开启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新征程,全县各族儿女开拓进取、砥砺奋进,用勤劳和智慧在这片热土上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2020年,实施新一轮脱贫攻坚5年来,该县立足“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强化党建引领,补齐基础短板,立足民生保障,提升产业就业,在多民族聚集区走出了一条民族团结和谐、产业兴旺的脱贫路子,各族群众真切感受到了“看得见的实惠”。
聚焦民生 民族团结又富裕
冬日暖阳里,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鹤城新区集中安置点的乡愁记忆馆前,一群身着各族服饰老人聚在一起,有的纳鞋底,有的做手工......“这里比老家好多喽!”壮族群众肖天生说,她老家在距离县城九十多公里金钟山自然保护区里,交通不便、生活艰难,想进城想脱贫,如今都实现了,肖天生的幸福生活,是全县5个世居民族决战决胜贫困的一个缩影。鹤城新区安置点就是实现让两者有机集合的重要载体,该安置点总投资13.8亿元,共建设51栋楼房,安置3372户1460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3339户14478人、同步搬迁33户128人),还建设有广场、旅游商业区、停车区、儿童乐园、社区医院、学校、幼儿园等配套设施。
此外,安置点专门建设了乡愁记忆馆。馆内苗、彝、仡佬、壮、汉5个世居民族有图文介绍,更有生产生活等实物展示。不但“记录了5个世居民族的历史,让各自记住乡愁,见证民族大团结,让大家共同开启新生活。”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新州镇党委书记施斌说。
脱贫攻坚的推进,各族的孩子站到同一起跑线。今年9月,鹤城新区安置点内的罗湖幼儿园、第六小学相继揭牌并开学,学校设置了22个教学班,覆盖覆盖一到六年级,共有学生988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75.9%,基本涵盖汉、壮、苗、彝、仡佬5个民族。“我们切实做到了全县各族人民同住一个家园,各族孩子共上一所学校、一个班级,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该县教育局长杨胜奇表示。
同时,该县还聚焦民生福祉,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医疗卫生方面,全县16个乡(镇)建成16个卫生院,175个行政村(不含社区)建成村卫生室161个,并已投入使用;全面落实贫困人口参保补助政策,完善“一站式”工作,全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 %。社会保障方面,全县农村低保对象有14247户53507人,符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实现应保尽保,应纳尽纳。
补齐短板 苗山彝岭换新颜
该县根据行政村的贫困程度、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条件等差异,对照脱贫目标找差距,坚持问题导向,大力实施路网建设、饮水安全、农村危房改造、农网改造、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等惠民工程,全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弱项。
2016年以来,全县共投资7.45亿,实施通屯道路共1275条2497.58公里;共投入3.98亿元实施安全饮水提升工程1321处,受益总人口30.56万人;投入2.73亿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8450户;共投入0.86亿元实施119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覆盖119个村,其中贫困村78个;共投资9.89亿元,实施电网改造项目1448项,受益总人口42万人;共实施180个村网络通信,建设基站387个,913个通网络宽带项目。
由县城新州镇往德峨镇至西林县,沿途的大山中聚居着苗、彝、仡佬等少数民族同胞。这里被称为“没有围墙的民俗博物馆”,是“赶圩归来阿哩哩”歌曲的诞生地。因为交通原因,这里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再进德峨,从县城到每个村、每个屯寨,山间小道变成一条条水泥硬化路,车辆驶过高点,远眺或俯瞰那些坐落在大石山林间的村寨,通屯到户道路如毛细血管似的蜿蜒进每一户人家,而在每个寨子里外都坐落着大小不一的水柜。
走进水井村龙吓屯,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白面蓝边的楼房,村头修建了文化广场,篮球场和舞台。舞台前,几个妇女随着智能手机播放的视频,跳起广场舞。“变化最大的,也是这几年,路通了,大家房子也都建起来了,水正常了、网也通了,生活方便很多。”水井村支书罗文新说。
深挖特色 “民族的”享誉桂滇黔
脱贫攻坚路上,什么样的产业适合隆林?“多民族聚居区,得照顾大家习惯和接受能力,否则就可能出现水土不服。”该县县长杨科介绍,全县落实“两黑一黄一清,三张叶子一株蕉”的思路,“两黑一黄一清”即隆林黑猪、隆林黑山羊、隆林黄牛和清水鸭,“三张叶子一株蕉”即桑叶、茶叶、烟叶和西贡蕉,这些产业充分考虑了民族特点制宜发展,脱贫效果明显,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6.45%。
三冲茶业是该县扶持的特色产业,目前有5000多亩高山生态茶园,形成了红茶、绿茶、白茶等一系列产品线,年产干茶100多吨。公司建立了以“公司+农户+基地+合作社”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后,又成立了“云雾三冲”农业合作社,带动群众发展。三冲村大平屯苗族群众王华明返乡到茶厂就业,今已当上茶厂一名主管,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工资,加上土地流转的租金等收入,每年收入10万余元,不仅建起了二层楼房,还于2018年顺利脱贫。
该县少数民族服饰享誉桂滇黔。依托此优势,引进专业公司制作和销售苗族、彝族等服饰。该县高凤民族服饰之前一直以作坊的模式生产,现有了生产厂地1000平方米,拥有研发中心、产品艺术陈列室、产品生产车间等集研发、设计、生产、展示和管理等部门。近3年来,公司产值在持续增长,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9户共25人参训,还间接拉动当地300多人就业。杨光玉是公司的老员工了,她在公司主要负责画蜡,这是民族服饰制作的其中一道工序。作为苗族群众,画蜡对于她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她觉得很“得心应手”。“收入都是按计件来的,忙的时候,一个月有2000多元。”杨光玉说,由于工作和收入都相对稳定,她一家已经在去年顺利脱贫了。
该县还探索了电商扶贫、直播带货等,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截至目前,全县通过自治区审核认定的供应商31家,认定254个扶贫产品;共建成消费扶贫农产品冷库3个;共完成经过认定的扶贫产品销售金额11010.57万元,扶贫产品覆盖贫人口达3.7万人。
根据统计,2020年前三季度,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4565元,同比增长3.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7054元,同比增长9.3%。
其乐融融 民族团结一路歌
作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各族自治县之一,该县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歌圩节庆、文化下乡等活动为载体,广泛深入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维护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进一步铸牢全县各族同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苗族“跳坡节”、彝族“火把节”、仡佬族“尝新节”、壮族“三月三”歌会、汉族“袍汤节”……各民族多彩的传统节庆活动,已经成为全县群众的大联欢。依托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该县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村寨、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32万人次,同比增长36%;旅游总收入14.71亿元,同比增长35%。
编辑:韦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