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西民族报
发布时间:2019-12-27
壮美坊出品的壮绣挂饰(神蛙)。
蓝淋让老手艺焕发新光彩。
“一针一线绣出信心,一家一户走出贫困。守护千年古韵,推开致富之门,绣娘的巧手编织着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今年9月5日,2019年第六届CCTV慈善之夜授予她的颁奖词,她是第二位获评年度慈善人物、通过淘宝网传承壮绣老手艺、带动绣娘脱贫的“魔豆妈妈”,被中国红十字会、阿里巴巴公益请到杭州分享生活、工作感悟。她叫蓝淋,壮族刺绣(简称“壮绣”)第五代传承人、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出生于南宁市马山县一个壮族手艺世家。她的奶奶、外婆也都是这门手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小她就耳濡目染壮绣之美,跟着老人学习壮族的这门女红,至今已有30多年了。
做一名壮绣守艺人
蓝淋靠窗坐着,选线,穿针,刺绣,只见绣花针在绸缎上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朵绣工细致、颜色清丽、呼之欲出的扶桑花出现在绸缎上。
刺绣是一项精细活,需要一针一线慢慢勾勒出来。光是一件刺绣的衣服,就需要绣娘从早到晚坐在绣架前几个月才能完成,尽管每天忙得脚不沾地,但蓝淋依然坚持每天坐在绣架前,拿出五彩线,摆好刺绣所需的物品,然后一针一线地在锦缎上完成自己的作品。对于她来说,刺绣已融入她的生命,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
蓝淋生于1974年,虽然从小就看着奶奶和外婆刺绣,但一开始她并不喜欢刺绣,直到八九岁时,有一次妈妈过生日,见妈妈穿着一件壮族礼服,非常美。蓝淋问妈妈,这件裙子在哪里买,谁知妈妈告诉她,这是妈妈和外婆自己做的,并告诉她,这就是壮绣的魅力。
那一刻,蓝淋爱上了壮绣。每次看到绣娘在刺绣,她都感到亲切,她们拿起针线的一瞬间,她都觉得这里面有爱,有温度。她越发痴迷壮绣,课余时间全沉浸在壮绣里乐不思蜀,别的孩子在外面玩耍时,她就坐在家里缝制自己喜欢的图案。
长大后,蓝淋发现身边会刺绣的人越来越少,很多年轻女性开始穿上时尚的衣服,对刺绣不感兴趣,不少壮族大妈一时也难得再拾起这针线活。眼看着传统的壮绣技艺后继乏人,蓝淋决心把壮绣技艺继承和发展下去,1998年她毅然辞去稳定的工作,与兄长一起创业,成立壮美坊壮绣工厂,延续这门已在蓝家传承了五代的手艺。
为传统壮绣注入时尚元素
一开始,蓝淋的思路很简单:就用老祖宗传下来的精美技法,开发独特的产品。因为相较于机器刺绣,壮绣采用平绣、堆绣、插针绣、打籽绣、盘绣等多种刺绣方法,图案更富有立体感、更精美,对此,蓝淋充满信心。
然而,这是一条鲜有人走的、艰难的道路——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没有可套用的模式,一切都是全新的开始。
她遭遇了寒冬。
耗尽绣娘心血的绣品无人赏识,一两年下来,仓库里堆积了近万元的绣品无人问津。
有人叫蓝淋放弃,她想起奶奶的话:“壮绣是我们壮族文化和民族记忆的‘活化石’,壮绣是最美的,不能半途而废。”于是,蓝淋给自己打气:“咬牙坚持!”
恰在这时,一位苏绣界的客户转来一单“救命”生意——要求壮美坊按苏绣的要求完成一批工艺品。
苏绣和壮绣各有特色——苏绣采用丝线,绣品细腻而逼真;而壮绣使用棉线,绣品抽象而大气。蓝淋她们虽然从没绣过苏绣,但为了生存,还是接下了这单生意,并按苏绣的要求认认真真地绣。最终生意做成了。
事业越来越顺畅,不料有一天,一个绣娘哭着对蓝淋说,要去广东打工,不刺绣了。蓝淋问为什么,绣娘说在她这里刺绣只能养活自己,现在丈夫生病过世了,她无法养活孩子,只好远走他乡打工挣钱。
这件事,让蓝淋下了这样的决心:让成千上万的大山里的绣娘,依靠自己的手艺养活自己,养活家人,过上体面的日子。她带着业务员四处奔走,上门推广壮绣产品。这次实战,她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你这些东西的确好看,但是摆在哪里都不合适。”
蓝淋认真地思索起壮绣的未来。传统壮绣主要有富贵花、太阳纹、水波纹等壮族代表性图案,花纹图案多为花卉、蝴蝶、鸟兽鱼虫等,用色浓艳,曾受到普通民众的喜爱,可时代不同了,群众的喜好也在变,必须让壮绣更实用、更有时尚感。于是,她和团队走遍广西,四处寻访搜集壮绣绣品,并在此基础上,请来自不同地区的专业设计师,把先进的设计理念和丰富的想象力融入壮绣产品,让壮绣拥有更强的实用性和时尚感。
锲而不舍推广壮绣
新产品出来后,蓝淋将样品免费送给客户,以了解市场反应。但时间不允许她坐等客户上门,她决定主动出击,怀着坚定的信心去拜访客户。有一个客户不买她的账,但她没有放弃。每天早晨,这位客户的酒店一开门,她就进去和这个客户商谈,即使每天得到的回答都是“不”,她还是一次次地前去拜访。
到第三个月的最后一天,这个商人问蓝淋:“我想知道,我连续说了三个月的‘不’,你为什么还能坚持下来,你不是在浪费时间吗?”她回答,自己并没有在浪费时间,而是在上学,在学习在逆境中如何坚持。
商人被打动了。他向蓝淋订制了一件高7米、长逾10米的壮绣作品,用于摆放在酒店大堂,并要求作品一方面坚持民族特色,一方面要注入更多时尚元素,创新图案,调整绣线颜色。
面对这一前所未有的挑战,壮美坊集合全部高水平的绣娘,大家分工协作,每绣一段花纹就必须重新对齐。
绣品的图案和主色彩由设计师设定,但小的细节需要绣娘们自行发挥。在绣到一个绣球纹饰时,绣娘蓝洁建议垫上一块布再绣。没曾想绣出来效果非常好,绣球纹饰显得更有层次感。半年后,这件作品终于完工,商人连声赞叹。
改变是痛苦的,但孤鹰不褪羽,哪能得高飞,蛟龙不脱皮,何以上青天?通过改变而获得重生,才能领略新的生命长度和高度。二次成长,果然让企业走得更远——
没过多久,另一个客户给蓝淋打来电话:“这批靠枕的样品在市场上反响好,你们可以量产了。”
蓝淋和绣娘们绣出的产品慢慢打开了市场:柳州市一家五星级宾馆除了酒店大堂、总统套房定制巨幅刺绣外,还希望把民族特色元素融入普通客房,例如在拖鞋的鞋面绣上图案。“壮族三月三”期间,蓝淋把新设计的产品拿到南宁的商场展示,各种憨态可掬、绣工精美的猴子、大象、斑马等布偶被年轻人抢购一空……
更好的喜事还在后头:
2011年是德中文化交流年,德国征集中国优秀民间艺术品到该国展示。壮美坊送去的壮绣作品,德国人一看就喜欢上了,后来有80幅壮绣作为中国最美的民族手工艺品在德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2014年第4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在南宁举行,壮绣手工艺品从众多礼品中脱颖而出,被选为体操世锦赛各国贵宾指定礼品;
壮绣作品《吉祥太平》荣获2017广西八桂天工奖银奖,中国工艺美术协会2017“金凤凰”产品设计创意金奖,同年参加西班牙中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荣获银奖;
2018年4月15日,备受关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徽标、吉祥物揭晓,由四兄妹和大嫂几经讨论、设计完成的名为“锦绣辉煌,扬帆启航”的标志,在激烈的竞争中一举中标。徽标以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发展为设计理念,从喜庆的红色主色调和印记广西民族文化符号的壮锦、凤凰羽翼等图纹中萃取设计元素,“60”字形图案,内镶壮锦纹饰,既凸显了壮族文化特色,又喻示广西60年来的“锦绣辉煌”;上扬飞飘的五彩凤尾图饰,象征着昂扬奋进的“风帆”,喻示全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扬帆启航”开启新征程。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如今,蓝淋把壮绣产品从单一的观赏性装饰品,拓展成工艺收藏品、服饰、家居用品、时尚潮品等,成为广西旅游市场上热门的伴手礼。
目前,壮美坊出品的壮绣手工艺品远销至东南亚、欧美、南美等地区的20多个国家。
让壮绣成为“爱心使者”
蓝淋靠在门口,看着绣娘一双双灵巧的手,娴熟地在织布上穿梭舞动,绣出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绣出庄严肃穆的壮族图腾,绣出民族的精华,她笑了,觉得为了一群人能在家门口养活自己和家人,她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壮绣,在蓝淋心里,就是爱心使者。
自从员工要辞职去广东打工,蓝淋就决心改变一群人的命运。只要是对壮绣感兴趣的马山县妇女,蓝淋都会想方设法对其进行培训。
在蓝淋的带动下,马山县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学习壮绣,传承民族技艺。其中,有1000多名妇女经过培训,成为壮绣绣娘。曾在广东打工的绣娘罗珊珊,回到家乡学起了壮绣,一边拿工资,一边照顾家人,她上初中的女儿在课余时间也跟着学壮绣。
近年来,为让更多贫困女性学会刺绣技术,壮美坊先后开展了60多场技术培训,培训人员500多人,有部分妇女通过技术晋级加入了该厂的生产队伍。壮美坊还拿出几条产品线作为帮扶困难妇女就业基地,面向当地部分缺乏一技之长,家里又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顾的中年妇女,帮助她们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如今,蓝淋顺应时代潮流开了淘宝网店。通过互联网,蓝淋他们不但把壮民族的绣品、文化送出广西,还让壮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编辑/韦亦玮
审核/黄浩云
签发/蒙树起
编辑:韦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