籽籽同心,盛开民族团结幸福花

来源:当代广西

发布时间:2024-03-19

  “我们200个模范集体将以此为新的起点,与全区各族干部群众一起,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

  “我们299名模范个人将一如既往地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履行职责。”

  2024年2月22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动员部署会暨自治区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南宁市良庆区良庆镇党委书记姚毅、贺州市平桂区民族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姜晚英分别作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代表,在会上进行发言。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5700万八桂儿女坚守维护民族团结重大政治责任,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工作,涌现出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美好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构筑美美与共的“大家庭”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牢记殷殷嘱托,接续奋斗,每年都有新变化,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日子越过越红火。

  “家乡怎么建,大家来商量。”在思恩镇陈双村,群众通过“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有效解决了许多“急难愁盼”问题。

  陈双村村委办公楼对面的选果厂,由村集体投资建设,平均每天可分拣水果40吨,生产水果38吨,每年可提供就近务工2000多人次。2021年,村两委决定扩建第二选果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因为电压低一直没通电,选果厂被迫闲置。2022年10月,通过协商议事室的牵线搭桥,县供电局负责牵头解决了选果厂的用电问题。

  近年来,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思恩镇党委借助这一创新协商机制,与群众一道谋划产业发展。“我们立足县情实际,发展乡村田园旅游业,打造柳浪咧民族特色商旅小镇,易地搬迁群众就近创业就业实现稳定增收,2023年全镇产业帮扶覆盖率达100%,脱贫人口人均收入达17366元。”思恩镇党委书记蒙佳龙介绍。

  在南宁市兴宁区民生街道望仙坡社区广场,有一棵石榴树焕发勃勃生机。这棵石榴树,是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广西阿斯古丽餐饮有限公司董事长阿斯亚木·艾则孜赠送的,是民族团结友好的见证。

  2015年,阿斯亚木·艾则孜从遥远的新疆伊犁来到广西南宁开了一家新疆风味美食餐馆。起初,餐馆经营不顺,曾经一度陷入困境。望仙坡社区干部得知情况后,为她提供了职业培训、困难救助、政策咨询等服务。而后,她的餐馆逐渐步入正轨,生意越做越红火。

  曾经的受助者,如今反哺他人。阿斯亚木·艾则孜在餐馆里设置了环卫工人休息站,并为其提供免费茶水和新疆风味小吃。她还加入了爱心组织,帮助贫困山区的留守儿童,为灾区群众捐款……

  如今的广西,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了美满姻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在广西各族群众心中生根发芽。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广西普通话普及率达85.68%,位居西部地区首位;少数民族聚居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920元;全区由两个以上民族组成的家庭多达163.66万户。

  铸牢创新交融发展的“文化魂”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多年来,广西大力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当前,广西正扎实推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广西卷》编纂工作,共辑录史料140余万字、图片1300余幅,完成编纂任务的70%。广西以此为契机,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推动形成了多学科相互支撑、互为补充、共同参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

  参与编纂工作的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广西民族大学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两次入选由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联合发文公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以学校特色办学育“魂”,民族文化更加鲜活。

  “这些年,我一直在探索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结合的特色办学之路。”姜晚英介绍。她带领团队将瑶歌、瑶绣、长鼓舞等传统文化引进课堂,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她创建的“乡愁馆”已变成瑶族手工艺文化传承特色实验室,于2021年入选广西中小学生创新优秀案例并被推广到全国。

  广西民族团结工作有先天的历史文化优势。近年来,广西传承保护铜鼓、壮锦、花山岩画等民族文化瑰宝,创新开发系列文化和旅游产品,持续打造“广西三月三”“刘三姐”等民族特色文化品牌,有形、有感、有效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贺州市平桂区民族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姜晚英和学生们一起绣党旗、国旗。叶达明 摄

  共圆心手相牵的“复兴梦”

  近年来,广西从实际出发,提出共居、共富、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共维“八共”目标要求,凝心聚力建设“五个家园”,着力在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多民族聚居的南宁市良庆区良庆镇,是一个典型的城市新区,累计吸引近6万家企业扎根落户,大批流动人口在此务工经商。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南宁市良庆区良庆镇政府突出党建引领,推动民族事务与高质量发展、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等有机融合。

  “我们在五象新区设置了‘企业之家’,打造15分钟服务圈,常态化提供广西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优惠政策解读、企业入驻落户等惠企服务。”姚毅介绍,“企业之家”自2020年挂牌成立以来,累计协助约1.5万家企业顺利注册入驻南宁片区,为各族群众打开创业新路子。2023年,良庆镇完成农业总产值3.6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88.53%。

  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北景镇是广西著名的渔镇,生活着壮、汉、瑶等各族群众3.3万余人,其中库区群众约2.3万人。北景镇民风淳朴,民族团结基础稳固,自20世纪50年代起,从巴马瑶族自治县等地搬迁而来的瑶族同胞陆续聚居于洞平屯。

  起初,由于风俗习惯不同等原因,搬迁群众也曾经历过融入困难的情形,经过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他们很快与当地群众亲如一家。洞平屯的居民也由原先不足10户,增至目前的100余户。

  北景镇创新推行党群齐力同创建、学习宣传同推进、示范引领同富裕、渔旅融合同发展、健全机制同治理的“五同”举措。“以渔旅融合为例,截至2023年年底,田园综合体共销售产品逾5000吨,销售收入1亿多元。”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北景镇党委书记黄炼说。

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北景镇的养殖户正在捞鱼。覃柳腾 摄

编辑:韦亦玮  复审:黄慧华 终审:蒙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