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西民族报网
发布时间:2025-04-18
盛夏时节,东兰县金谷乡隆明村的千亩桑园碧浪翻涌,标准化蚕房内自动化设备有序运转。2024年,这个革命老区山村交出一份亮眼答卷: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4.85万元,成为全市村集体经济突破百万元的行政村。自2020年以来,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从6万元起步,历经11万、22万、67万的阶梯式跨越,最终实现“百万突破”,谱写出“党建强村、产业富村”的振兴新篇。
强基固本 锻造红色引擎
隆明村以"党建+"为抓手,构建“头雁领航、群雁齐飞”发展格局。创新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将12名产业能手培养成党员,把16名致富带头人纳入后备干部库,打造出本科学历占比50%、平均年龄40岁的"两委"班子。建立"1+3+N"产业责任体系,每名乡镇干部和村干部主抓1个集体经济项目,每位党员发展1项特色产业,形成桑蚕、六白黑猪、中草药3大支柱产业引领,香茅草、火麻等4类特色种植补充的多元格局。“我们开展技能培训6期,培育出210名新型职业农民。”乡党委书记韦耀介绍,通过“党员示范户+技术顾问”传帮带,全村建成40人规模的桑蚕技术团队,2024年开展防灾减灾技术指导5场次,为产业发展注入“硬核”支撑。
图为“85”海归党支书班慧为农民开展智能化技术培训
联农共富 释放乘数效应
在标准化蚕房内,村民韦美艳正忙着分拣蚕茧:“土地流转有租金,养蚕务工拿薪金,年底还能分红,去年全家增收超3万元。”这正是隆明村创新"三金联农"机制的生动写照。该村构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利益共同体,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就业三重增收渠道,带动全村375户100%覆盖,辐射周边5个行政村685户群众。2024年发放产业分红27万元,开发桑园管护等就业岗位412个,户均增收3000元。更设立“振兴奖学金”惠及25名大学新生,建立困难群体帮扶机制,实现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图为村民在在标准化蚕房内分拣蚕茧
聚势赋能 构建产业生态
隆明村巧用"四联平台"破局产业发展瓶颈,一是村校联研:与武汉大学、河池学院共建产学研基地,应用全自动饲育机械,线上线下开展技术培训场100次以上;二是村村联建:联合隆通村建成8间小蚕共育室,年育蚕收入7.6万元,与板路村建立防灾互助机制;三是村企联营:与东兰花神丝绸公司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年养蚕收入61万元,入股分红6.65万元;四是粤桂联动:借力协作资金建成千亩桑园示范基地,标准化蚕房生产效率提升40%。在六白黑猪养殖基地,技术员黄志明正指导农户防疫:"合作社统一供种、保底回收,带动532户参与养殖。"该基地创新“订单式”养殖模式,年出栏量达1300头,为村集体创收27.3万元,形成“企业接单、合作社派单、农户产单”的良性循环。
图为专家到村为桑农开展技术培训
从“空壳村”到“百万村”,隆明村的蜕变印证了“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的深刻内涵。通过建强组织堡垒、创新联农机制、汇聚发展要素,这个大石山区村庄蹚出了“组织引领产业兴、集体经济反哺民生”的振兴之路,为桂西北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板。
编辑:韦亦玮 复审:黄慧华 终审:蒙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