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西民族报网
发布时间:2025-04-16
在桂西北层峦叠嶂间,广西河池市东兰县金谷乡隆明村用团结奋进的实践书写了新时代山乡巨变。这个壮族人口占82%、多民族聚居的喀斯特山村,曾因石漠化严重被列为深度贫困村,如今依托“桑蚕+六白黑猪(又称熊猫猪)”特色产业,2024年村集体经济突破百万元大关。从“九分石头一分土”到“金山银山在眼前”,各族群众用团结奋进的生动实践,谱写出乡村振兴的壮美篇章。
共绘发展蓝图,凝聚奋进力量
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组建后,海归返乡的壮族青年班慧带领党员干部走遍55个自然屯,在火塘边、榕树下召开37场“同心议事会”,收集到186条发展建议。“要让石缝里长出‘金叶子’,必须把各族群众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班慧的笔记本上记录着这样的感悟。
通过整合闲置土地506亩,规划出“桑蚕养殖-菌棒培育-黑猪生态养殖”循环产业链。留守妇女组成“金绣娘”桑蚕队,青壮劳力组建“熊猫猪管家”养殖团,返乡青年成立“云端带货”电商组,形成“党支部+合作社+能人+农户”的发展模式。村民班相荣发明的“桑叶青贮饲料配比法”,让六白黑猪养殖周期缩短15%,成为各族养殖户争相学习的“土专家”。
图为隆明村“两委”到村民小组召开“同心议事会”
共建产业沃土,激活发展动能
在智能化养蚕车间,壮族大嫂韦凤正手把手教瑶族姐妹韦玉芬操作自动喂蚕机。“现在全村养蚕成功率从65%提升到92%,每张蚕种增收300元。”韦凤脸上洋溢着自豪。通过“老带新”“强带弱”的结对帮扶,全村培育出26户种养能手。
村集体经济收入的30%被划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金”,先后建成5公里产业路、3座同心文化广场,设立“金秋团结助学”专项。2023年,壮族学生班孝族成为村里第一个考上“双一流”高校的大学生,领取助学金时他激动地说:“这份奖励属于所有帮助过我的乡亲!”
图为隆明村利用村集体经济收益发放助学金
共创精神家园,浇灌团结之花
隆明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在“同心长桌宴”上,壮家五色饭与瑶族油茶相映成趣;“民族团结文化节”中,铜鼓舞与芦笙踩堂舞同台竞秀。党员先锋队建立的“邻里守望”机制,让留守老人家中常备多民族结对帮扶联系卡。
这种团结互助精神已转化为发展动力。2024年初春,当冰雹袭击桑蚕基地时,56名各族村民连夜抢修大棚;当邻村发展蚕桑遇到技术瓶颈时,隆明村主动派出5人技术小组跨乡支援。正如村民自编的山歌唱道:“石山能变金银川,团结就是开山斧;你添砖来我加瓦,共同富裕幸福路。”
图为少数民族妇女正在交流种桑经验
隆明村的生动实践印证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论断。在这里,特色产业成为团结纽带,集体经济筑牢发展根基,文化交融滋养精神家园。当团结奋进的种子在喀斯特山区生根发芽,昔日的“生态洼地”正蝶变为充满希望的“幸福高地”,为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韦耀)
编辑:韦亦玮 复审:黄慧华 终审:蒙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