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百色经验全国推广

中越跨境合作守护全球最后的东黑冠长臂猿种群

来源:广西民族报网

作者:覃蔚峰 赵新伟

发布时间:2023-01-04

生活在广西邦亮自然保护区的东黑冠长臂猿。林勇坚 摄

  世界是个大家庭,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文明锦上添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进程,共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多年来,地处中越边境的百色市积极与越方携手,构建跨境生态圈,守护世界极度濒危物种东黑冠长臂猿,为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跨境合作提供了范例,打造了现实样本。2022年12月20日,生态环境部点赞百色市东黑冠长臂猿中越跨境联合保护,向全国展示这一具有全国示范价值的优秀案例,供各地交流借鉴。

  位于百色靖西市境内的广西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极度濒危物种——东黑冠长臂猿在中国境内唯一的栖息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530公顷,与越南高平重庆县长臂猿保护区相毗邻。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东黑冠长臂猿,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全球性极度濒危级物种。东黑冠长臂猿全球仅分布于中越边境线上的两个保护区内,且种群数量极为稀少,约22群134只,其中中国境内5群33只。此外,保护区内还蕴藏着大量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典型的“生物多样性村庄”。

  10多年来,为保护世界极度濒危珍稀物种东黑冠长臂猿,百色与越南高平重庆县携手,为森林中的精灵东黑冠长臂猿打造宜居栖息地。双方签定合作《备忘录》,制订《中越东黑冠长臂猿保护行动计划》,出版《东黑冠长臂猿栖息地恢复技术手册》,开展联合调查,举办线上线下保护交流会18次,联合巡护执法14次,双方对社区开展宣传教育17000多次,共恢复长臂猿栖息地3100多亩。中越跨境合作10多年来,自然保护区没有发生较大森林火灾,没有出现东黑冠长臂猿被盗猎现象,杜绝了两国边民越境砍伐、盗采盗猎、烧炭等违法行为的发生,曾经一度猖獗的野生动植物产品走私贸易活动得到遏制,双方保护区的森林资源安全得到有力保障,森林质量逐年提高。作为保护区所在地的百色,为保护东黑冠长臂猿更是倾尽心血。2022年9月30日,百色专门成立东黑冠长臂猿保护队,由广西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百色边境管理支队与广西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组建,不定期在保护区及周边村屯开展联合巡逻、边境基础设施维护、法律法规宣传,切实担负起保护生态和稳边固边的双重使命。百色边境管理支队壬庄边境派出所教导员徐豪举说:“成立巡护队后,我们紧盯乱砍滥伐、盗猎和非法出入境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好东黑冠长臂猿的栖息地。”在广西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们成立了科研监测小队,穿行于深山密林间,守护着东黑冠长臂猿种群。从海南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的队长李兴康说:“东黑冠长臂猿以家庭群为单位进行活动,一个家庭群一般有4-9只个体。2006年,我们在靖西市壬庄乡邦亮村的森林里发现了东黑冠长臂猿,2009年便成立了邦亮自然保护区,2013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们守护着全球最后的东黑冠长臂猿种群。”邦亮保护区管理中心主任杨江介绍,当地的村民也是东黑冠长臂猿保护的重要力量。村民黄邦的父亲是护林员,他自己也会给进山研究的学者当向导。如今,村里人都知道保护区里的长臂猿很珍贵,要保护好。

  中越跨境合作保护东黑冠长臂猿,是中国东盟合作大背景下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的典范,是中越践行 “同住地球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写照。中越跨境合作保护东黑冠长臂猿彰显了大国担当,为东黑冠长臂猿营造了生态宜居家园。杨江介绍,历史上,东黑冠长臂猿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和越南北部,由于人类活动、森林面积萎缩等原因,种群数量锐减。20世纪50年代,国际上公认东黑冠长臂猿物种已经灭绝,直到2002年,该物种才被重新发现。随着中国境内生态环境持续向好,2022年8月,邦亮保护区发现长臂猿新群体,新增2群10只东黑冠长臂猿。如今,在中越两国的有力保护下,东黑冠长臂猿从发现之初的18群110只增加到目前22群约134只,实现了从濒临灭绝到种群数量稳定增长的目标。由于目前全世界没有留下一只东黑冠长臂猿的标本或者人工养殖活体,因此,中越边境上的这片区域成为全球研究东黑冠长臂猿的唯一观察场所,吸引不少学者在此长时间观测记录。

编辑:黄云 初审:黄慧华 终审:唐龙

编辑:  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