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2022八桂民俗盛典·七夕乞巧节暨“七夕节俗传统的传承与发展”系列活动在藤县举行

来源:广西民族报网

作者:记者 莫蓓蓓

发布时间:2022-08-08

  为积极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优秀民间民俗文化、节日文化,探索民族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传承与发展的策略、途径、新模式与新时代意义,8月2-5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藤县委员会和藤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我们的节日”2022八桂民俗盛典·七夕乞巧节暨“七夕节俗传统的传承与发展”系列活动在广西藤县举行。

  8月2日下午,在碧波荡漾的浔江上举行的水上船歌表演,拉开了此次活动的序幕。

民间艺人们亲手制作的各式各样的工艺品,每一个人偶都做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让人目不暇接。

太平镇的老人用水果塑料泡沫袋制作的手工艺品。

制作各式各样精致美味的糍粑,用来摆供,祈求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8月3日上午,专家组前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到位中和窑址调研后,考察几乎废弃瓷器遗址包围的中和街,感受千年瓷器遗址的古朴;前往藤县中等专业学校观看舞狮,舞狮队独创的“飞身上桩”“侧空翻下桩”等多个动作,赢得了大家阵阵掌声和赞誉。下午和晚上,专家组来到藤县德胜街,现场调研乞巧节手工艺品、藤县太平米饼的制作,观看藤县牛歌戏表演、德胜街文艺演出、曲艺表演、太平二帝庙经典朗读、书法展示等系列活动,最后对德胜、上元、二帝庙、正东街摆放的手工艺品,开展比巧赛评奖并进行颁奖环节活动。恰逢中国传统佳节乞巧节,活动吸引了来自广西区内外的数千名观众现场观赏体验,太平镇上,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沉浸在节日的欢乐祥和中。

太平镇的妇女们围坐在一起制作糯米糍粑。

太平镇的妇女精心制作的糯米糍粑摆在长桌上“斗巧”。

制作好的糯米糍粑拼成各色花样向游客展示。

  当晚,在太平镇的妇女们在楼顶、天台、街巷等露天的地方摆出桌子,把精心准备果品、手工艺品和土特产等摆放在桌子上,向织女乞巧。她们用植物汁或者水果汁加入到糯米中,制作出各色糍粑,再通过别具一格的摆盘,让香甜美味的糍粑更具有观赏价值。游人们看到后赞叹不已,都舍不得吃,生怕破坏了这一份巧思,反而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供桌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是妇女们用纸、布、竹篾、树枝等制作成的,有建筑造型的,比如龙宫、凌霄殿、鹊桥等,有人物造型的,比如牛郎、织女、七仙女等,有动物造型的,比如孔雀、喜鹊、小狗等,这些手工艺品神态各异,精致美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驻足围观。人们在向织女祈福结束后,开始欢歌雀舞。主要以唱山歌为主,十步一歌台,有的歌台也唱牛歌调和采茶调,重头戏就是应景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片段,悠长婉转的歌声,耳熟能详的情节,让观众享受了一场视听盛宴。

“七夕节俗传统的传承与发展”研讨会,专家们在积极发言。

  8月4日上午,举行“七夕节俗传统的传承与发展”研讨会。来自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西文联、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全国各地的民俗学等专家学者就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传承与变迁、中国七夕节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藤县乞巧节习俗、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

  韦苏文表示,弘扬传统节日,既要让人民群众有对节日及节日文化的直观感受,更要有抽象的、全面的理性认识,此次特的专家学者来自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不同层面剖析节日的文化蕴涵,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为七夕节俗传统乃至广西民族民间文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据悉,“我们的节日”是中国民协连年举办的品牌活动,“八桂民俗盛典”是广西文联和广西民协共同培育举办的民间文艺品牌活动,这两个活动每年都举行。近年来,中国民协携手广西文联和地方党委、政府,先后在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以及少数民族特色节日如瑶族盘王节、壮族中秋节等共同主办“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特色明显,突出反映了广西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浓郁的民俗节庆文化,引发了社会的巨大关注,为中国节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编辑:韦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