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01-08
编者按: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2025年1月起,自治区民宗委与广西日报社共同推出“民族团结”专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宣传党的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和重大部署,报道新时代新征程广西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新成就、新举措、新经验,展现广西各族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壮美景象,生动讲述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为共建共享“五个家园”,扎实推动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敬请关注。
共话
李振林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西时指出,“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是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要从基层社区抓起,通过扎实的社区建设、有效的社区服务、丰富的社区活动,营造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把民族团结搞得更好。”我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不断完善社区建设政策举措上下功夫,促进各民族彼此接纳、相互包容,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
加强顶层设计,为互嵌式社区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抓好顶层设计,增强互嵌式社区向心力。一是纳入自治区重大工作来谋划。自治区党委、政府和人大在研究制定《关于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推进新时代全区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中,把互嵌式社区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部署,为深化互嵌式社区建设提供政策和法规支持。二是作为各部门重要职责来履行。自治区党委民族工作委员会赋予各委员单位指导和参与建设互嵌式社区职责。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等部门正在研究起草《深入推进基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若干措施》,自治区党委统战部等部门印发《“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桂在行动”实施方案》等,多措并举促进互嵌式社区建设。三是列入市县基层单位重点任务来完成。各设区市、县(市、区)紧密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五个家园”建设,加强分类指导、示范带动互嵌式社区建设。
推动制度完善,让互嵌式社区建设做到有章可循。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领各项制度建设,增强互嵌式社区凝聚力。一是党建引领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统筹协调作用,健全自治区、市、区(市、县)、街道、社区五级基层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构建“社区党委—小区业委会—楼栋长—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落实基层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机制,调动辖区党员、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积极性。二是服务管理制度。制定落实《广西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印发执行《广西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创新“五社联动”机制,搭建高效便捷的社区服务平台,使居民足不出户也能享受到优质服务体验。三是群众性联谊活动制度。制定《广西实施“文化润景”工程行动方案(2024—2026年)》等,教育引导社区各族群众增进文化相通和文化认同。
有形有感有效,把社区民族团结交融搞得更好。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促进团结交融的根本方向,增强互嵌式社区创造力。一是推动“空间共聚”。完善社区环境和服务设施配套、活动场地建设,大力构建共同的“生活空间”;推进数字、智慧化平台、网络互动平台建设,大力构建共同的“信息空间”;解决各族群众利益急难愁盼问题、及时处理矛盾纠纷,大力构建共同的“环境空间”。二是深化“文化共享”。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现代文明建设。定期组织培训,提升社区各族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完善文化阵地体验设施、文化场所硬件软件,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促进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借鉴。三是彰显“经济共荣”。以实现各族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为重点,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四是实现“社会共治”。健全宣传教育平台、矛盾调解平台、互嵌互融平台和共建共治共享的议事机构,动员和支持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社区社会治理,把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纳入居民公约。五是做到“心理共识”。持续发挥“13456”“八共八有”等工作机制作用,为各族群众提供均等化服务,促进各族群众心灵相通、情感相亲。
(作者系自治区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
编辑:韦亦玮 复审:黄慧华 终审:蒙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