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西民宗委
发布时间:2024-04-29
聚焦“五个家园”建设 坚决守好祖国“南大门”
专访防城港市委书记谭丕创
采访者:记者 刘雅 龙慧蕊
2023年10月1日,防城港市国门大道全线开放通车
记者:谭书记您好!请您结合市情和工作实际,谈谈防城港市是如何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以及视察广西时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全市各项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不断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
谭丕创:近年来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防城港市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把手”工程,将其纳入市委常委会会议、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必学内容,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和政绩考核中;把维护民族团结、巩固边疆安宁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印发《防城港市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等。
防城港——城在海上,海在城中
不断厚植民生福祉。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民族工作的重点,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满足全市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持续完善边境地区路网,国门大道、思防高速建成通车,防东铁路、G219国道、东湾大道延长线即将建成,上思至吴圩、峒中至上思两条高速公路加快建设,“三横三纵”高速路网基本建成。重点提升边境乡镇公路通达水平,全市30个乡镇(街道)均实现通三级以上公路,28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四级以上沥青(水泥)路,群众出行更加通畅。扎实开展边民生活补助的认定和发放工作,累计发放边民补助2255.87万人次、补助金34.8亿元。
持续深化依法治理。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将《防城港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条例》列入全市“十四五”立法规划,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市人大议事规则。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开展“渔船送法”活动、建立“民族调解流动工作站”、设立十万山侨乡巡回法庭、创建“哈亭调解”模式、打造“无诉边境”,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出台涉民族因素重大问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等工作机制,连续多年获评“自治区平安市”荣誉。
创建工作多点开花。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抓手,延伸触角、创新载体,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覆盖。截至2023年底,全市涌现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8个、模范个人13人、示范单位3个,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37个、模范个人82人、示范区示范单位38个,市级示范区示范单位170个,教育实践基地22个。
记者:近年来,防城港市积极构建“海边山党旗红”党建品牌,全力打造边境沿线党建示范带,筑牢守边护边“红色堡垒”,成效显著。请您分享一下这方面的典型经验。
谭丕创:我们着力打造“海边山党旗红”党建品牌,实施“百里边关红”“千里滨海红”“万里万山红”特色党建工程建设,以党建促进乡村治理、民族团结,筑牢守边护边“红色堡垒”。
实施“百里边关红”工程,构筑稳边固边钢铁长城。在101公里陆地边境线上实施“百里边关红”工程,推动全市5个边境乡镇全部建立乡镇“大党委”,全市抵边村163个自然村屯全部建立屯级党组织。其中,41个边境村获评自治区三星级以上基层党组织。通过创办“国门党校”,开展“头雁论坛”、“擂台大比武”等活动,切实提高村党组织书记抓党建、抓发展、抓服务的本领。
实施“千里滨海红”工程,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引擎。防城港市拥有538公里海岸线,包括东兴市、港口区、防城区3个沿海县(市、区)、11个沿海乡镇(街道)、56个(村)社区。通过强化滨海地区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产业项目建设、服务临港经济、发展旅游等工作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建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党员干部挂点联系企业935家,引导党员干部到园区、企业、项目一线解难题促发展,凝心聚力建设现代化临港工业城市。
实施“万里万山红”工程,推动要素集聚赋能乡村振兴。在十万大山地区引导党员能人领办创办生态产业示范项目12个,大力发展香糯、桑蚕、肉桂等特色产业园29个,打造“联建联治联产”党建示范带30条,全覆盖成立乡镇(街道)青年人才服务中心,吸纳青年人才5753人,全面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质效。
记者:新时代以来,防城港市是如何充分发挥区位禀赋优势,坚持贯彻“以港立市”战略,积极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谭丕创:我们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赋予防城港市建设现代化临港工业城市的发展定位,坚持重实效、强实干、抓落实,促进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扎实服务壮大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钢铁、有色金属、粮油食品加工等产业升级,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防城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规上工业总产值2023年将突破2000亿元,有望成为广西首个超2000亿产值的工业园区。我市港口区上榜“中国工业百强区”排广西首位,已形成以钢铁、有色金属、绿色新材料、粮油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为主体的临港工业体系。钢铁、电解铜、精制食用植物油、发电量等产品产量,排位广西第一。
实施招商引资突破年行动、项目建设攻坚年行动和促进营商环境大提升专项行动成效显著。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防城港市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建立健全“前端招商、中端研判、后端落地”工作机制,重新塑造了从项目招引到落地,从建设到投产全过程高效服务的新模式,推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取得新成绩。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新签约项目总投资额822.69亿元,到位资金完成540.23亿元。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防城港市建设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的重大政治使命,聚焦“医学、医疗、医药”等重点领域,推动产业发展和国际医学交流合作等实现多点突破。自治区人民医院防城港医院正式揭牌,标志着广西首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正式进入运营阶段。试验区首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获批,实验动物繁育产业取得新突破。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东盟医疗器械产业交流合作洽谈会,成立中国—东盟医疗装备产业联盟。
加快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着力把防城港市建设成为边海国际门户城市。加快建设边海国际双通道,全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实现互联互通、贸易结算、投资合作、技术交流、人员往来更加便利。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防城港片区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峒中口岸扩大开放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防城港过货量不断攀升,东兴口岸通关效能不断提升,边民互市贸易全面恢复。2023年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总额744.3亿元,增长27.4%,边境贸易恢复性增长取得明显成效。
记者:长期以来,防城港市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进程中共同创造了集“边、山、海、民(俗)”于一体的灿烂历史文化。请问,进入新时代,防城港市是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
谭丕创:我们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入挖掘防城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文化资源,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宣讲、文化节庆活动,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创新宣传形式载体。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短视频创作大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标识征集和知识竞赛活动。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双拥模范城市创建中,不断提升全体市民的知晓率、满意率和参与度。
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深入挖掘研究和整理编写防城港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举办马援伏波文化主题研讨会,挖掘伏波将军安边定国的历史文化内涵。举办京族哈节、中越足球友谊赛、“跨国村晚”等文体活动,打造中国(广西)—东盟青年手拉手等青年交流平台,每年举办五洲筑梦——海外华侨华人防城港联谊大会,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实施“国旗耀边陲”工程,开展以东兴海上守碑护边党支部、滩散小学为示范的边海守碑护边行动。建立57个“公共文化服务+非遗保护+民族团结进步”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传承基地,建设83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同心文化载体和精品景区。加大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力度,全市中小学普通话普及率达100%。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防城港市防城区滩散小学开展护界碑活动
记者:为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崇高赞誉,切实担负起“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的时代重任,下一步,防城港市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还有哪些新思路?
谭丕创:我们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加快建设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先行市,聚焦“五个家园”建设,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建设,在推动互嵌融居上走在前、作示范;扎实推进宜居康寿美丽家园建设,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扎实推进边疆稳定平安家园建设,坚决守好祖国“南大门”。
来源:《中国民族》、广西民宗委、防城港市委办公室、防城港市民宗委
编辑:韦亦玮 复审:黄慧华 终审:蒙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