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西民族报网
发布时间:2022-05-08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民族团结教育。覃雪莲/摄。
广西隆林蛇场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党建引领“六重奏”,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努力推动全乡民族工作提档升级。
坚持党建引领 吹响先锋号角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引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推手,设立文秀先锋岗、党员突击队、青年志愿服务队等一支民族工作队伍,带头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以及民族基本常识的学习和宣传,到农户、田间地头、山坡引导各族群众自觉摒弃狭隘的宗族观念、小农思想等旧俗陋习,树立社会主义大家庭观念、勤俭持家的劳动习惯、自力更生的作风、文明开化新风尚,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搭建政治舞台 拉起平等弦线
面向汉、壮、苗、彝、仡佬等民族加强和改善民族工作,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承认文化差异,确保各民族在事实上平等。在政治生活中,注重培养和选拔民族干部、民族代表。在8个村“三委”班子中,有汉族、壮族、苗族,少数民族占71.43%;在乡领导班子,覆盖汉族、壮族、苗族、彝族、仡佬族、布依族,少数民族占91.67%;在村民代表、人大代表、党代表、政协委员中,每个民族也有自己的代表,从而保障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等方面的权利平等。
党员干部到苗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周千景/摄。
建强工作队伍 弹出团结琴声
成立以乡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和实施包括领导、宣传、考核、督查、奖惩在内的方案,明确乡直各单位、两新组织、行政村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单位协同、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从而使民族工作规范、科学、高效。按照村庄分布、居民和党员的数量,实行一名党员联系若干居民。党员干部作为民情联络员,摸清和更新各村屯各个民族的人口底数、家庭情况、流动状况、思想动态。以马场村、新寨村为民族团结示范村创建,达到一定条件后逐步在全乡以点带面、融合发展。
密切血肉联系 敲出互助锣声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在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有效地减少因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而造成的不适,积极践行“三个离不开”的理念。用好打老庚(即不同姓氏的男同胞结拜兄弟)中的互相帮助优点,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在生活生产中互补共进。据不完全统计,苗族人与汉族、壮族、彝族、仡佬族等民族人员之间打老庚约占25%。在该乡101个自然屯中,无论是春耕、秋收,还是建房屋筑水池、办红白事,抑或日常聚餐,你可以发现“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无钱无力的出主意”。如果你不仔细观察或咨询,很难发现他们是不同民族的。“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已经成为各民族之间的一种思想观念和劳动习惯。
民族团结教育进校园。覃雪莲/摄。
提升乡村治理 唱响和谐歌曲
组织“三官一律”(警官/干警、法官、检察官、律师)、包村乡党员干部、驻村工作队员、村干等199人包村屯联户,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深入推进扫黑除恶、扫黄打非、反邪教、反诈骗、防范个人极端案事件和防控命案等专项行动,排查和消除影响民族关系、危害生命健康的风险隐患,确保辖区违法犯罪率持续下降、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在8个村中发挥村民自治和专项治理的作用,明确议事协商的目的、主要内容、参与主体、基本程序、执行形式、结果运用,实现重大的事项和决定须经民族村民代表评议、商议,及时将村级的党务、政务、村务向各族群众公开,确保民族工作科学、依法、民主。以家庭美德为抓手,引导居民正确地处理个体与家庭、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婚姻、亲子、邻里关系,确保各族群众忠诚合法婚姻、维护家庭,提高社会融入的能力。
厚植为民情怀 打起进步鼓声
深入挖掘汉、壮、苗、彝、仡佬等民族中勤俭持家、诚实守信等优良家风家训,每年树立一批“最美家庭”等先进典型,让各民族从中借鉴有益的经验和成功的做法,灵活自如地应用到生活生产中。发挥党员种养户和专家对种养户“传、帮、带”的作用,发动各族群众参与种养、劳务输出、土地出租等方面,促进户增收致富、“一村一品”壮大。2021年,全乡烤烟种植面积5078亩,烟叶收购1.18万担1554.92万元,烟农户均收入11.78万元;2022年,种植增加到5600亩。□王冬国 周千景
编辑:陆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