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百色市民宗委
发布时间:2021-06-30
2021年以来,百色市民宗委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中央、自治区工作部署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服务大局,念好“学”“创”“富”“抓”“实”“严”六字诀,不断推动民族宗教工作再上新台阶。
以“学”为先,筑牢思想根基。一是以建党百年华诞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组织召开全体干部职工、举办全市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学习培训会,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学习内容进行学习解读,使大家能够深刻领会新政策法规精神实质,做到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二是准确把握加强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把学习宣传教育活动与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视察广西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结合起来,与当前宗教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与开展各种宣传活动结合起来,以扩大政策法规的社会知晓面,提高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化水平,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以“创”为上,推进示范建设。一是把示范建设工作作为推进民族宗教工作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和重要平台,积极组织全市各级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结合各自实际,利用宣传标语、LED滚动屏、移动短信、宣传栏等,不断加强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二是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十进”创建工作,有重点、有步骤、有秩序地整体推进各类主题创建活动的开展,有效促进“十进”活动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整体推进各系统创建模式,形成全民受教育、人人促团结,在全市上下形成人人看得见创建、人人知道创建、人人支持创建、人人参与创建的浓厚氛围,体现民族宗教工作部门和民族宗教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和担当。目前,我市共创共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6个,自治区级20个,市级210个。
以“富”为本,创新扶持路子。在“十三五”期间,我市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政策推动,项目到村”的扶持工作路子,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已成为百色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近年来,全市先后投入少数民族专项发展资金5.1亿元用于全市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边境安宁稳定、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好局面。
以“抓”为重,促进文化发展。一是深入实施民族文化保护发展保护开发利用工作,组织实施一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全市乡村三级图书馆(室)全天候开放。二是创新发展民族文化,充分发挥文化扶贫功效,打造一批民族手工艺开发、民族节庆等扶贫项目,民族文化品牌效应得到提升,民族歌剧《扶贫路上》入选中宣部重点剧目,电影《秀美人生》在全国公映,壮剧《百色起义》与观众见面,红色音乐剧《闪闪的红星》成功开演;三是强化民族文化进校园建设。将民族体育、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书画、民族服饰等引进校园、引入课堂和课外活动。四是利用美丽乡村示范建设等平台,打造了田阳区布洛陀芒果风情园、凌云县“泗水缤纷”田园综合体项目、隆林各族自治县张家寨,西林县那岩古壮寨等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特色的乡村民族文化旅游示范点,促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以“导”为主,确保宗教和顺。准确把握宗教工作原则,着力解决宗教领域热点难点问题,确保全市宗教领域和谐稳定。重视和支持宗教团体自身建设,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以“严”为根,强化作风建设。进一步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深入开展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加强干部监督教育管理,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积极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民宗干部队伍。主动转变工作作风,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升干部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认真履行职责,主动作为,真正使我们的工作让上级民宗部门和市委、市政府放心,让基层、让各民族干部群众和信教群众满意,奋力开创百色民族宗教工作新篇章。(伍忠国)
编辑:韦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