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河池山歌

来源:广西民族报网

作者:覃环媚 韦 卫

发布时间:2025-03-25

河池山歌是广西歌海中的一束浪花,璀璨奇葩。

历史资料记载,唐朝河池民间便有山歌流传,同时出现民间歌手,这些歌手约定时间和地点聚在一起唱歌,这便是歌圩的萌芽阶段。根据史料推测,歌圩大概始于宋朝,盛于元朝。乾隆时期曾任庆远知府的商盘在《宜阳迎春》中,就记载有当时河池一带唱山歌的情景:“竹院松扉绕角多,画旗彩索问如何。乡村儿女连群出,不打秋千但唱歌。”

庆远府学稟生蓝景章也写了诗文描述人们唱山歌的情景,其写的山歌还被收录于乾隆年间流传的《龙江擢歌》一书中,其中一首是这样的:“登船齐渡北门河,半是民歌半是僮歌。偏是鹧鸪情更切,遥从隔岸唤哥哥。” 道光八年(1828年)编纂的《庆远府志》也记载有当时当地人唱山歌的盛况:“瑶人风俗,最尚踏歌,浓妆绮服,赶阡度陌,男女杂遝林丛竹间。一唱百和,云为之不流,唯元宵与中秋夕为盛,有民歌有瑶歌,俱七言,颇相类。其歌皆为土音,韵则天籁。”《庆远府志》还记载有关于歌仙刘三姐的故事。“刘三,相传唐朝时下枧村僮女,性爱唱歌……” 刘三姐是河池民间歌手的一个典型代表,她晿的都是地道的河池山歌,她四处传歌,把河池山歌传遍了五湖四海。河池山歌无疑是广西歌海的源头,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河池山歌现在已经成为了广西歌海中的潮头。

任何事物都是凭借某种形式来展示的。河池民歌离不开当地民族语言的特性,例如,壮族山歌最初是用壮语来唱的,并形成独特的歌体,人们俗称“壮欢”或“比”。“壮欢”分为五言、七言、五三言、七三言等,用壮语唱,用古壮字记录传唱。如“旼尼齐怀三月三,齐卡联合很者刷。伩来冚队斗美美,节机必农累见面。” 用现代汉语意译是:“今天共度三月三,齐心牵手到一起,同来做对又成双,节日亲朋得见面。”  “勒脚歌” 是“壮欢”的一种。例如:双勒:第一首:“A木棉红透三月春,B蜜蜂采花过山林。C有心酿蜜莫嫌苦,D甘甜自会醉人心。” 第二首:“C有心酿蜜莫嫌苦,D甘甜自会有人心。E芭蕉叶大遮雨,同心结网不怕云。” 第三首用上两首的EFAB排列即成。“壮欢”现已列入广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比“是壮族歌谣中的一种基本类型,用河池方言演唱,多为七言四句体,衬词有“哦吔”“啰嗨”等。后来桂柳话在河池普及,用桂柳话来唱河池歌谣更普遍,河池山歌也便自成体系。

河池山歌的“三味”特别浓烈。一是乡土味。如“想拿竹子来做笛,十山竹子选一枝;妹你长得恁亮水,叫哥一见就着迷。”(见《歌谣河池》)这山歌的词语恰到好处地用了河池乡土的语言“恁亮水”“着迷”。二是原创味。如“今早牵牛去犁田,犁田犁到田中闻;见妹打伞田边过,黄牛换打几多鞭。”(见《歌谣河池》)这歌词没有借鉴,没有化用别人的诗句,全是原创。三是时代味。如“千蔸松柏共一岭,万朵桃花共一林;中华儿女共个梦,中华民族要复兴。” 这山歌歌唱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共同奋斗目标和理想,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又如:“全党全民共条心,好比水泥拌钢筋;全民同唱中国梦,中华民族要振兴。”(见《河池民歌选编》)歌的主题表达了党群拧成一股绳,共同振兴中华的魄力和信心,时代感很强烈。

河池山歌充分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展示了口头文学高水平的艺术性。如 “你讲我老我不服,我的皮肉生来粗;只因受尽财主气,脸上才生赖腮胡。”(采风搜集)用白描手法写出了旧社会贫苦农民受财主压迫的愤慨。又如“如今社会真新鲜,网络谈情又聊天;父母无法去过问,媒婆失业只等闲。”(采风搜集)这首歌直白描述了当今新鲜的恋爱方式,非常贴近现实生活。河池山歌中比喻的手法也被用得炉火纯青,暗喻、明喻、借喻,比比皆是。如“远远见妹走过来,不高不矮好人才;走路好比风摆柳,坐下好比莲花开。” (见《歌谣河池》)这是明比,描述了阿妹姣好的风姿。又如“鸟死鸟骨在深山,鱼死鱼鳞在深潭;藤死树生缠到死,藤生树死死也缠。”(见《歌谣河池》)这是暗喻,歌者不直接用什么比什么,而是让听众在歌声中产生联想,知道歌的意思是什么。这种表现手法委婉、含蓄,余音绕梁。又如:“妹想南山去种菜,又想北山去种葱;手拿竹筒当枕睡,翻来覆去总是空。” (见《歌谣河池》)这是借比,借种菜、种葱、竹筒当枕头,来比喻阿妹多心,最终是爱情落空。再如“想妹不得天门开,想船不得近水来;好米不得共锅煮,好花不得共盆栽。” (见《歌谣河池》)这是排比,就是运用结构相似的句子来表现一个事物,层层加重主题,这山歌的意思是帅哥和靓妹不得在一起,令人遗憾。又如“ 灯盏无油灯不亮,雨不淋花花不香;天上无云哪有雨,哥不连妹哪有双?” (见《歌谣河池》)这首山歌也是排比,它用了三个不同的事物与一个事物相比,从而推理出结论,耐人寻味。还如“生姜还是老的辣,八角还是老的香;千年树下打铁铺,还是老的扯风箱。”这也是采用排比手法,用意在于凸显“老”的能耐。下面一首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甘蔗越老越发蔸,茶籽越老越有油;歌台好比铁炉子,还请师傅掌火候。” 在河池山歌中运用这种手法的很普遍,不胜枚举。 河池山歌中还常常见到以物起兴的歌。如“竹篙打水浪飞飞,我俩结交不用媒;不用猪羊不用酒,唱首山歌牵手回。”(见《歌谣河池》)这首山歌用“竹篙打水”来引出想讲的事情“我俩结交不用媒”。又如用时间来起兴的山歌:“夜了天,夜了阳雀在树尖;夜了阳雀在树上,夜了我郎在路边。” 也有用地点来起兴的,如“挑水码头步步高,一连见你两三朝;路上人多难开口,石板砍鱼难下刀。”(见《歌谣河池》)这种借物发端的也是河池山歌的基本修辞手法之一。河池山歌是从群众的嘴巴里唱出来的。传统的唱腔有十多种,爱和恨,喜和悲,现实和梦想,都用歌声来表达得淋漓尽致。就是歌词,也入格合律,抑扬顿挫,韵律优美。

明白如话,通俗易懂,是河池山歌的一大特点。如“蜜蜂最爱百花香,鲤鱼最爱游大江;人民最爱共产党,生活富裕又安康。”(见《河池山歌选编》)这歌词口语化,群众一听就懂,用不着做半点解释。又如“纸画金鸡不会啼,泥揑黄牛不会犁;纸上谈兵误国事,实干才有高效益。”(见《河池山歌选编》)这歌词就像实干家面对听众讲演,告诫人们干事业不要空谈,真抓实干才出效益。

河池山歌中有不少是重叠句式,不但体现叠字美感,还起到层层深化主题的作用。如:“断了断,断了断,箩筐断耳耳断绳;门前断了妹脚印,心上断了妹歌声。”(歌圩采风)“断”字重叠出现,加重了语气,鲜明了形象,仿佛看到歌者伤感的落泪。又如“妹不忧。不得同哥妹不愁;不得同哥同犁地,也得同哥共日头。” (见《歌谣河池》)重叠运用“不得”,加深体现了妹“不得同哥”的无可奈何。但歌词一转“也得”,又体现了妹的乐观心态。一个村姑的高姿态形象便展示在听众面前。

河池山歌还有不少引用了典故。如“去了去了又转来,山伯难舍祝英台:鲤鱼难舍滩头水,蜜蜂难舍桂花开。”(见《歌谣河池》)这首山歌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典故,烘托出恋人的难舍难分的情境。

河池山歌运用“双关”的词语的例子也很多,使得山歌充满风情、笑谑和温情。如“落雨三年不见晴(情),冬暖三年不见霜(双);想情不见情脸面,好比黄獭守空塘。”(见《歌谣河池》)“情”和“晴”同音,这里巧妙的运用同音字来表达不同的意义。又如“小小泥鳅莫打浪,说你唱歌莫逞强;英雄不过楚项羽,还挨割颈在乌江。” 这首山歌引用了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刎颈乌江的典故,阐明骄横必败的道理。再如“月亮里头有蔸梨,哥想上天折一枝;可惜鲁班死得早,无人为我架天梯。”这首山歌则用了木工巧匠鲁班这个典故。

河池山歌里用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山歌好比长江水,一浪推着一浪来;船过浪头先收桨,有空再来摆歌台。”(见《歌谣河池》)用长江水来比喻山歌又多又猛,够夸张了。这首歌直抒胸臆,意境新颖,神韵悠扬,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又如“想妹迷,想妹迷来泪水滴;泪滴床头架得笕,泪滴床底养得鱼。” 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来描绘泪水多,表达情哥想念情妹深切又迫切的心情。

河池山歌中也不乏富含哲理的佳品。如“同是中华好儿孙,手牵手来心连心;社会地位都一样,席子铺床一样平。”(见《河池山歌选编》)这首歌道出了中华民族子孙都是平等的,应该团结一心的道理。又如“金银财宝堆满箱,不比家中有爹娘;奉待爹娘尽孝道,好过进庙去烧香。”(见《河池山歌选编》)这首山歌用生动的类比,阐明了要孝敬父母的道理。再如“为人勤奋能致富,若不致富难享福;吊儿郎当过日子,人家吃饭你喝粥。”(见《河池山歌选编》)这首山歌用朴实的俗语,言简意赅地点明了幸福来自勤奋的道理。

情趣山歌是河池山歌的一个特色。河池山歌中除了时政歌、劳作歌、情歌、仪式歌、谜语歌、生活歌、故事歌、民族古歌,从内容上还可以分离出“情趣山歌”。“情趣山歌”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特定的暗示和隐喻,其歌词常常带有一定的戏谑、调侃或幽默的情调,有一定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含蓄地表达一些话题,耐人寻味。如“哥去参加保国防,妹在家中种棉粮;临别交待哥一句,哥要管好那条枪。”(见《宜州山歌》)明眼人听得出“枪”一语双关。又如“改革开放政策活,哥的钱财大把多;荷包不离一个鸟,妹你不信过来摸。” (见《宜州山歌》)歌词里的“鸟”也是双关,听众只能会意,不可言传。再如“想妹多,想妹多,想妹好比想烟盒;烟盒放在口袋里,想起想起又去摸。”(采风搜集)似乎是信手拈来,语言平实,但是比喻生动,可以说是匠心独运,别具新意。

河池山歌中还有许许多多脱颖而出、不落俗套的精品,细细品味,定能让人受益匪浅。

编辑:韦亦玮  复审:黄慧华  终审:蒙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