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作家】李富庭(瑶族):从童年的现场出发——读纪实绘本《大国工匠郑志明》

来源:广西民族报

作者:李富庭

发布时间:2025-03-18

纪实绘本《大国工匠郑志明》书封绘本在儿童文学领域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是文字语言与图画语言相融合的艺术综合体,图文并茂也就成为了它最主要的特点。广西美术出版社推出的纪实绘本《大国工匠郑志明》,正是这样一部兼具文学性与艺术性的作品。该书由毛南族作家覃冰执笔,青年美术师闫静静绘画,知名绘本漫画家阿梗担任美术指导,全书分为“少年的梦”“初生牛犊”“小试牛刀”“赤子忠诚”“筑梦传承”五大章节,从主人公的童年现场出发,以人物不同的成长阶段为主要线索,讲述了大国工匠郑志明的励志故事,展现了广西汽车产业辉煌的发展历程。

童年是人生的起点,也是梦想萌芽的地方。童年的记忆也许模糊、凌乱、破碎,但它总会以一种或隐或显的方式,影响着你的人生轨迹。

作者带我们沿时光之河溯流而上,穿越到郑志明的童年,回到那个蝉鸣不绝于耳的夏天,孩子们在水边欢叫着,一场“赛船”游戏正在进行。经过一番比拼,郑志明自制的小船赢得了胜利。他出生于平凡的工人家庭,父亲是一个木工。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喜欢制作各种物件,泡沫船、竹筒枪、潜水镜、玩具车、竹孔雀......这些成功的“研发”增强了郑志明的信心,也引发了他对未来的思考。哥哥告诉郑志明,除了木工还有一种工种叫钳工,还说“钳工是万能的”。作者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主人公的童年,让我们得以窥见人物“命运之齿轮转动”的初始时刻,为后文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

汽车产业是广西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柳州制造的汽车不仅风行全国,更远销海外。这是无数柳州工匠一代接一代实干创新的成果,更是让广西人骄傲的底色。作者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磨机器所不能磨,锯器械所不能锯”的钳工世界,走进汽车产业生产一线,见证主人公郑志明从一名懵懂的钳工学徒成长为大国工匠的过程,探寻“柳州制造”成功的密码。从初出茅庐的“楞头青”第一次踏进厂房的激动,到在师父谭林科的带领下,日夜刻苦钻研钳、车、刨、铣等技能,二十多年如一日,郑志明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最终收获了属于自己的荣光,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22年度“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郑志明之所以能成为大国工匠,光靠纯熟的技艺和勤学苦练自然是不够的,还得益于他敢于挑战自我,敢于打破自己的“舒适区”。绘本的文字篇幅并不长,作者主要借助对几个典型案例的叙述,突出郑志明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解决汽车制造问题的执着与韧性,彰显了其身上闪耀的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郑志明将每一次困难和问题,都视作学习提升的机会。面对市场对汽车后桥噪声过大的抱怨,他与厂里的技术骨干成立“攻克噪声小分队”,众人经过反复拆解、研究,发现噪声是减速器壳体加工误差过大导致的。最终,小分队不仅解决了误差问题,还自主研发了减速器噪声检测设备,大大降低了噪声发生率。面对自动化技术对传统人力操作的挑战,郑志明又学起了电气自动化知识,他的想法很简单务实:要想不被机器取代,那就主动去“制造机器”。从零件加工到机械维修,从改良设备到自主研发,从机械加工到电气自动化,郑志明一次又一次突破自己的极限,设计了前轴点焊机、新能源电驱桥、副车架焊接整线、后桥壳自动焊接生产线等工艺装备,他一次次地突破自身,为广西汽车从“制造”走向“智造”添砖加瓦。

古语有云“凡学百艺,莫不有师”,以师带徒是人才培养和技艺传承的重要方式。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深入挖掘郑志明与其师其徒之间的故事,展现了一种承先启后、薪火相传的师徒情谊。郑志明的第一位师父是谭林科,他不仅教会了郑志明各种技艺,还重塑了郑志明对钳工的认识,明白了什么叫“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他送给郑志明一副手工打制的金属圆规,勉励其要“圆规画圆,不离圆心”,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在攻克项目难题时,郑志明又得到了老师傅张金荣无私的帮助和指导。郑志明成长起来后,也开始带徒弟,不仅手把手地传帮带,鼓励学徒们积极参加技能竞赛、大型项目,还走进职业院校指导学生。郑志明往往现身说法,将个人的独家技艺和经验心得倾囊相授,点燃了大批学生的工匠梦想。让后来者站在自己的肩膀上看世界,这就是传承的意义。

儿童文学评论家李红叶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写作”的,也是“对儿童写作”的。前者点明了儿童文学写作的“目的”,后者指示了儿童文学写作的“方法”。《大国工匠郑志明》作为一部汽车工业题材的纪实性儿童文学作品,让青少年在阅读中了解广西汽车产业发展历程,感悟和学习大国工匠的精神品格,应是该书的题中之义。但受限于纪实作品真实性、准确性的要求,又加之涉及许多专业的汽车产业术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写作的难度。为了贴近青少年读者,作家覃冰选择从主人公的童年现场出发,用平实易懂的语言逐步铺展故事,在场景中适当融入对话以增强现场感和生活气息,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全书再辅以生动有趣的插画,进一步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和吸引力。这些插画的色彩以“工业蓝”为主,既有写实的刻画,也有充满想象的发挥,或展示工作生活场景,或描绘精密的汽车部件,或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极大丰富了作品的视觉内容,更能激发青少年的阅读兴趣。

作者简介:李富庭,瑶族,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民族文学》《文艺报》《中国艺术报》《诗歌月刊》《江南诗》《延河》《广西文学》《星星·诗歌理论》《中国诗歌》等刊物,入选多个文学选本。

编辑:韦亦玮  复审:黄慧华  终审:蒙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