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岜莱评谭】卢悦宁:红旗似锦 童心如金——读朱德华《四十五年的守护——三代红旗情》

来源:广西民族报

作者:卢悦宁

发布时间:2025-02-26

儿童小说《四十五年的守护——三代红旗情》近日,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朱德华的儿童小说《四十五年的守护——三代红旗情》(以下简称《三代红旗情》)。该书以湘江战役为大背景,以中央红军长征途中这一重要战役期间及其后几十年发生在桂北大地上的一段真实而感人的故事为主线,为英勇无畏的红军和纯朴善良的人民唱了一曲动人的颂歌。

关系到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之惨烈及其胜利的重大意义,早已广为人知。特别是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广西桂林全州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以来,新时代的人们愈发崇尚英雄,坚定理想信念,全社会进一步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然而,湘江战役期间发生在军民之间、人民中间的一些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却还鲜为人知,值得进行一番颂扬,使其深入人心,以更好地弘扬伟大的湘江战役精神和革命精神。

《三代红旗情》中的故事正是其中之一。1934年冬天的一个傍晚,湘江战役发生地之一灌阳县的枫树脚屯里,黄爷爷(故事主人公黄光文的爷爷)在砍柴回家的途中,营救了一名因为负伤而赶不上大部队的红军战士,并冒着被国民党民团发现的危险,将其带回家中养伤。贫苦的一家人倾其所有,杀了家里仅有的鸡、拿出为数不多的鸡蛋给红军战士补充营养,上山采摘草药为其疗伤,无微不至地照料红军战士。国民党民团两次到家搜查,全家绞尽脑汁想办法为其寻找藏身之处,最后将其藏在了黄光文未出嫁的姑姑的闺房,保护了红军战士。临别前,红军战士将自己珍藏的红军军旗珍重地交到黄爷爷手中,托其代为保管,并作为日后自己与他们一家相认的凭据,随即奔赴远方,追上战友们的脚步。黄家三代人接续守护这面红旗,即使日子再艰难,情况再危急,也从不言弃。星移斗转,这面红旗最后陈列在博物馆里,好似美丽的锦绣一般,光照桂北大地,升华了故事中每个正面人物的灵魂。

6岁的小男孩黄光文更是在短暂的几天相处中与红军战士结下了深厚情谊。年幼的他身量短小,却机敏灵活,明辨是非,善解人意,能够为长辈分忧,在救红军、藏红旗和重建家园等事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红军战士喜欢并感激小小的黄光文,拿出自己随身携带的红旗给他看,给他讲红军的事迹。经过一番循循善诱,年幼的黄光文明白了这面红旗的意义,理解了革命的伟大和悲壮。知道红军战士将要离开他们家前去追上自己的部队,黄光文万般不舍,他天真地拿出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一颗糖要送给红军战士。红军战士感动之余,把糖回送给黄光文,并动情地告诉他,为了让全中国的孩子都能过上比糖还甜蜜的生活,自己必须赶紧跟上大部队,继续战斗。一颗如金子般赤诚美好的童心,温暖了红军战士的战斗生涯,也使这本书的广大读者心生暖意。

黄光文一家的人物形象特色鲜明,支撑起整个故事的主要架构。那名被黄光文一家救助的红军战士虽是故事的重要人物,却出场不多,却像远山淡影,隐秘而间接地影响着黄光文的成长和故事的发展。实际上,他恰恰是千千万万红军战士的缩影,有着所有红军战士统一的形象和共同的面目:勇敢坚毅,嫉恶如仇,爱护百姓,向往光明,视死如归……这无疑是作者巧妙的艺术处理,将众多红军战士的光辉形象集中到一名红军战士身上,愈发显示出革命力量的坚不可摧。

此外,一些章节对枫树脚屯美丽景致细致的描写等,也并非闲笔,虽看似与祖孙三代护红旗的故事关系不大,却从侧面解释了艰苦卓绝的战争和革命的意义:祖国山河之间有无限的大美,这样的美,值得守护。孩童的童真、童趣,消解了高压形势下守护红旗的紧张气氛,显得活泼、可爱,从中不难联想到每一代孩童都是明天的希望。这些非虚构与虚构或双线并行,或穿插缠绕,无不显现出一位成熟作家的出色布局与娴熟技巧,使整个故事既有真实事件的基础,又有艺术真实。值得一提的是,《三代红旗情》配以多幅画风清新、色彩明快的手绘插画,与文字一起构成了一副立体画卷,徐徐铺展在青少年读者眼前,带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获得一种接续奋斗的精神力量。这些插画看似稚拙,实则笔触大巧若拙,线条间藏着一派天真,体现出绘图者对真善美的艺术思考。

《三代红旗情》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对伟大的湘江战役的献礼,亦是对万众一心的前辈军民的致敬,更是对新时代蓝图无数擘画者的召唤。

《广西民族报》2025年2月21日第七版

编辑:韦亦玮  复审:黄慧华  终审:蒙树起